黑龙江日报6月14日讯 农超对接是由政府牵线,实现本地菜与超市联合的销售模式,旨在减少中间环节,减少层层加价,达到菜园子和菜篮子的双重受益。6月,本地棚室菜开始集中上市,日前,记者对农超对接情况进行了探访。采访中记者发现,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民蔬菜合作社参与到农超对接中,但也有一些合作社悄然退出,这是怎么回事?

进超市还是进早市?
哈尔滨市连升特色果菜专业合作社郑经理说,进超市、进批发市场、进早夜市,哪种销售方式更有赚头?表面上,超市售价比其他蔬菜市场高一些,但实际情况是进批发市场菜农比进超市赚得多。因为进超市的蔬菜门槛高,要通过相对严格的“无公害”甚至“绿色”标准检验,蔬菜品相还要好,而且要进行保鲜包装,成本就上去了;而进入批发市场或早市夜市,对蔬菜的要求就没那么严格,菜农付出的成本低,赚头大些。
和郑经理持相同看法的还有很多菜农和蔬菜合作社,他们都认为蔬菜进超市利润并不高。那么,为什么很多菜农和蔬菜合作社还愿意与超市对接呢?一些合作社的负责人解释,他们愿意与超市对接看重的是品牌效应,说白了就是超市的无公害标识对于蔬菜销售来说是最好的广告。
没赚头菜农就撤出
据了解,哈市农超对接范围将不断扩大。但记者发现,开展农超对接的蔬菜合作社开始舍弃这一环节,转而进军早市。
作为第一批由政府牵线与超市进行对接的哈尔滨新兴蔬菜加工有限公司,早在去年就撤走了大部分超市中的蔬菜专柜,只完成了一年的合同就不再续签。说到原因,负责人表示不愿多谈,只说“与超市合作太操心,太费劲,营销人员一换,合作就会沟通不畅。”记者发现,农超对接中这种变动原因并不是个例,对此,很多合作社认为是市场竞争使然,超市可选择的面太宽泛,一旦合作社迎合不了超市的需求,双方合作就难以继续。
哈市王岗镇红星特菜基地合作社负责人刘经理告诉记者,他种了20年的菜,跑蔬菜销售市场15年,与超市合作最怕的就是不能及时结算造成压款,很多超市一压就是好几百万元,而这样的压款没有几家农民合作社能撑得住,干一个月两个月的就都打了退堂鼓。而且现在超市一年换好几个供应商,超市总会把价格压得很低。就拿他们合作社来说,叶菜占哈市市场份额60%~70%,而这种优势在与超市合作中并不会得到优待。以前农超对接的合同上会注明从合作社采购多少品种,现在这一项取消了。这样超市选择性更大,很多蔬菜的价格甚至比哈达批发市场还便宜。刘经理说,与超市合作能赚出工人工费就不错了。一些农民蔬菜合作社还指出超市扣点多、送货难,也是农超对接的障碍。
蔬菜直营店试水社区
最近在哈尔滨居民区内,社区直营、果菜专柜等招牌越来越多。中央红超市相关负责人彭经理告诉记者,去年年底,中央红小月亮社区果蔬直营专柜就达到100家,菜品分为中低价位的大地菜和绿色有机的精品菜两个档次。这种社区直营店很受居民欢迎,特别是在一些买菜不便利的新建小区,社区直营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销售的盲点。哈尔滨新兴蔬菜加工有限公司张经理说,他们也在学习这种模式,准备在社区开展直营连锁。
对于社区蔬菜直营店和蔬菜直销店,很多菜农和专业合作社都表现得颇为积极,认为是蔬菜销售不错的模式。红星特菜基地刘贵林就表示,如果真能直接给社区直营店送货,设立自己的展柜,他宁愿多付些管理费或者物业费。
采访中,菜农也直言运输配送不便依然是难以克服的问题。社区连锁店配送的一家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哈市市区限行、禁行路段太多,而很多社区超市在限行时段还没有开门。
据悉,年内哈市将开建标准化菜市场,面积均在1000平方米以上,部分社区也将建设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的蔬菜直营店。也许,蔬菜打进社区将是未来的趋势。图为曾经的农超对接销售专柜,但现在该合作社已经从超市撤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