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4日讯 针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首项为“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你的感觉如何”,选“名不虚传”的毕业生占57%。
“夏招会”提供了4000个岗位,有万余名毕业生前来找工作。临近毕业不到一个月,还有很多人的工作“没谱儿”。冰冷的现实,让他们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寻找机会。
为了找工作,毕业生们尽可能撒下一张大网,去招聘会投递简历,渴望得到一个能解决离校后的工作机会。在“投递简历数量与参加面试次数”这项调查中,投递超过20份简历的超过80%,参加过10次以上面试的学生超过30%,绝大多数已记不清投过多少简历,只好填了个“N次”。
毕业生说,招聘会上投出的简历很少会得到回应,而网上投出的简历多石沉大海。应聘过程中,还经常遭遇不平等对待,一位应聘电子工程师的女生说,某次招聘会,为避开检查,个别用人单位不明面说“不招女生”,但事实上只要是女生应聘,用人单位理都不理。
缺乏责任心的企业不认可
目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很多问题上存在错位认识。
所学专业、毕业院校、社会经历、获奖情况……面对用人单位,毕业生拿出各种优势推荐自己。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会根据个人判断,预判用人单位对自身条件认可的侧重点。众多条件中,毕业生认为,专业能力、毕业学校、社会经历最重要。但调查显示,在用人单位眼中,这些条件并不是重点,最看重的则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
参与本报调查的毕业生中,54.2%认为个人能力可以胜任企业提供的岗位,38.9%认为勉强胜任。但用人单位的感觉则恰恰想反,多数企业认为,毕业生到岗后,需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才能发挥出价值。
在针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有一项为“你认为现在的毕业生存在哪些不足”的调查,很多企业都表示,毕业生具有创新思维、愿意沟通,但适应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弱,最严重的是缺乏责任心。
外企
往年的6月,毕业生都会尽享毕业前的欢乐、离别的伤感。但今年,众多毕业生一次次徘徊在各类招聘会中,却难找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面对“史上最难就业季”,是毕业生的能力差,还是企业的要求高?
近日,在本报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夏季招聘会上,记者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放数百份问卷,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独立调查与分析。在月薪待遇方面,双方基本能达成一致;而在“能否满足岗位要求”等方面,双方则各有看法。
民企
薪水待遇
能独立生存是最底线
薪水待遇往往被认为是阻碍毕业生找工作的最大门槛。此次调查,记者却发现并非如此。
“你能接受的月薪是多少”一项调查显示,毕业生的要求并不高,86%的学生选择2000元。在企业调查方面,也设置了一项“能为毕业生提供的月薪范围是”,参与调查的70%的企业表示,可为毕业生提供的月薪在2000元至2500元之间。毕业生与企业几乎达成一致。
生存,是那些离开家乡来哈求学,并打算落脚城市的毕业生最底线要求。“工作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调查显示,过半数的毕业生认为工作意味着“生存”!
调查同时显示,为了获得期望的薪酬,35%的毕业生愿意放弃所学专业相关的岗位,也愿意离开喜欢的城市。齐齐哈尔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生李敬文说,在哈尔滨工作,房租水电一个月至少要800元,伙食费700元左右,算下来,2000元的月薪要求并不高。她坦言:“我没有过高的奢求,不再靠父母养活就好。”
职场专家
短期就业跳槽不合适
问卷中,有近九成的用人单位表示:毕业生流失严重。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为何还要另觅他处?在对毕业生的调查中,45%的毕业生表示,为了晋升空间、工资待遇等,可以放弃现有工作。多数情况下,晋升空间意味着收入的改变,说到底,还是为了薪水。
针对本报调查及上述问题,智联招聘的魏丹给正在找工作的毕业生提了些建议。她说:“招聘新人时,用人单位首先要看毕业生的态度。比如,企业组织笔试,评卷时发现有的毕业生字迹潦草,特别不认真,有的毕业生甚至连名字都忘写了。这样不认真的人,用人单位哪敢录用,所以,要做到真诚求职,从沟通开始。”
魏丹说,跳槽是企业人力资源流动的正常现象,但毕业生刚刚参加工作,除非薪酬或发展空间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否则,未必能达到跳槽的预期效果。选择工作不但要看薪酬,还要看职业的稳定性、安全感以及工作氛围,从自身来看,要确定工作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能否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