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6月16日讯 走到第24个年头的哈洽会,已经成长为哈尔滨展示在世界面前的“帅小伙”。在哈洽会开馆首日,C厅文化展区的生活报哈洽直播室迎来了首位嘉宾、耄耋老哈——哈尔滨文字史料收藏专家、收藏哈洽史料24年的冰城第一人朱俊峰。
收藏哈洽史料24年的冰城第一人朱俊峰。
最初的哈洽会,曾设在哈市南岗区的省国际博览中心,并举办了七届,当时的朱俊峰担任省国际博览中心哈洽会筹备办主任。“那会儿,办证的地点是展览中心的售票窗口,参展客商只能像买电影票一样把资料塞进去。你再看看现在的办证大厅,小窗口变成了敞开式的柜台,客商不仅可以和服务人员直接交流,还提供了很多周到的服务,而且办证速度还飞快。”
朱老拿着两张哈洽会的邀请函,一张是政府文件一样的信函,上面对客商的称呼是“同志,您好”。有意思的是,前四届哈洽会,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请来更多的俄罗斯客商,哈洽会组委会将俄文邀请函装上信封、贴上邮票后,专门请来两位年轻力壮的公务人员将装着两只大皮箱的邀请函背到俄罗斯布市后再邮寄。
朱俊峰收藏了从第一届哈洽会至今的所有文字证券,如请柬、入场券、徽章、汽车通行证、会刊等。“前两届哈洽会的入场券是从停在广场上大客车车窗中售出的”,看看如今的入场券,变成了带套封的精美纪念品。
第7届到第14届的哈洽会搬到了南通大街上的哈尔滨冰上运动基地,场馆条件比原来好了。但由于场馆太多太分散,购买了入场券的客商,只能像走马灯似的辗转于各个场馆之间,一张票,进这个馆撕个角,进那个馆扯一条,人像赶场一样累。
第15届哈洽会,搬到了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朱老第一次踏进会展中心,第一印象就是这地方太大了,要停车有停车的地,而且室内展览有四个相对独立又相连的大展馆,室外展览又有数万平方米的场地,完全的国际化标准。
在朱老的记事本上,有这样一组数字:1990年,第一届哈洽会,地点在国际博览中心,展位883个,10个国家参会,参会客商2500人。第八届哈洽会,地点在哈尔滨冰上基地,室内展位800个,室外展场2500平方米,52个国家和地区参会,参会客商6000人。第15届哈洽会,地点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展位2009个,室外展场5600平方米,81个国家参会,其中,参会外商9967人……经过24年的努力,哈洽会已成为世界经贸展会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一员,耄耋之年的朱老只有一个心愿:愿哈洽会一届比一届成果丰硕,给冰城、给龙江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