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伊春
搜 索
伊春三次创业 林区经济化蛹成蝶
2013-06-17 14:16:5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姜孟之 马少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6月17日讯 伊春的创业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次创业,艰苦奉献,从1948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二次创业,艰苦的探索,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至2011年;三次创业,加快转型跨越,从2011年至今。

在三次创业中友好林业局把发展蓝莓生产作为新的经济生长点。王志富 摄

  三次创业的号角吹响两年,伊春的变化让人惊叹。这种变化体现在市容、民生、经济发展上,更感受在人们的心底里。

  未来用“3+X”开创

  伊春曾有过让人羡慕的辉煌。1948年伊春林区开发,60多年来,为国家贡献优质木材2.4亿立方米。有人计算过,这些木材可装480万节车厢,再把这些车厢首尾连接,足有7.2万公里长,沿赤道排开能绕地球1.8圈。

  伊春人为此而骄傲过,伊春林区的木材可采资源因此一天天的枯竭了,伊春人也因此陷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之中。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伊春林区在呵护人类生存中的生态价值有了新认识。伊春林区所在的小兴安岭,北御西伯利亚寒流、蒙古高原寒风,南阻太平洋热浪,西防黄沙进犯,既是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的发源地和涵养地之一,又是松嫩平原,松辽平原、三江平原粮食基地的天然屏障,对东北、华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平衡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伊春林区的存在,不只是生产木材的需要,也不只是130万伊春人自己的事,它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需要。

  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的恢复伊春林区的政策。2000年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2008年伊春林区分别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和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在实施二期天保工程的同时,又制定了《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这些都为伊春林区森林的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国家的支持是必要的,但不能全部依靠国家,自己必须有所作为,对伊春人来说,这个作为就是他们正在实施的:以矿产开发冶金建材、北药森林食品、旅游为主的三大引擎产业,加上新型装备制造业、木材加工业、文化产业、纺织业、清洁能源业、现代服务业等,用公式表示,就是他们探索出来的“3+x”产业结构。“3”即矿业开发及冶金、建材业;森林食品、北药业和旅游业。“x”是以木材深加工、新型装备制造业、文化事业、现代服务业、电力等。

  骄傲只能代表过去,现实的困难,伊春人也能勇敢的面对。


金山屯林业局小昆仑经营所家家都有黑木耳基地。王志富 摄

  转型木材不再“唱主角”

  2012年的伊春市委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的主题是:“推进第三次创业,为建设美丽富庶,文明和谐,健康幸福的新伊春而奋斗。”向全市人民发出了第三次创业的号召。

  根据地理条件,气候、资源的差异,伊春市委市政府对种植业、养殖业因地制宜地做了合理的布局。北部重点发展木耳栽培,北药种植,野猪人工放养,林果坚果改培,劳务输出等项目;东西部地区重点发展香菇、猴头栽培和山鸡养殖项目;南部地区重点发展蓝莓组培,人参,五味子种植和现代化绿色农业,要求做到一区一品,要规模化、合作化、产业化。

  蓝莓种植达20万亩,伊春林区将打造成全国最大的蓝莓基地。林下经济在迅猛发展,建五味子、刺嫩芽、刺五加、榛子等山野果、山野菜繁育基地143个,全市百万袋以上食用菌基地已达100个。只黑木耳一项,年产接近6亿袋。友好林业局广川林场,去年经过6个月的奋战,在山上栽种果树510亩,10万余株;山下建起了果酒饮料厂,7月份投入生产,产品已销往哈尔滨、辽宁、成都等地。

  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逐步改采山为种山,乌伊岭把榛子通过改培、平花喷药,产量增加10倍。

  “林都”、“越橘庄园”获驰名商标,“翠花”、“祖母绿”、“雪山来客”等10个商品获省著名商标。2010年森林食品产值14.8亿元,2011年增加到36.5亿元,同比增加30%;2012年上半年产值29.5亿元,同比增长18%。

  不受气候、地理位置影响的矿产开发、冶金建材、森林食品、旅游、木材精深加工业、新型装备制造业、纺织业、清洁能源业等正在蓬勃发展,经过勘探发现铁力鹿鸣有丰富的钼矿,2010年中铁集团决定投资10亿元,2013年投产,达产后,可年创利润6.4亿元,税收5.7亿元。西林钢铁厂,在已具备年产4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下,到2016年钢铁产量可达1000万吨,钢精粉2.25万吨,铅8万吨,锌10万吨,伊春正向全省最大的钢铁、铅、锌、钼冶炼基地迈进。另外,每年还可生产水泥500万吨,家具300万件,纱锭100万锭等。

  崛起“森林食品之乡”

  由于坚决执行了大力发展林外经济的方针,收到了森林得恢复、经济得复苏、人民得实惠的预期效果。

  森林得恢复。伊春林区开发初期,主要树种天然红松林地面积108万公顷,蓄积约1.5亿立方米。到2004年,红松林地面积只剩4万公顷,木材蓄积降到645万立方米。2004年,市政府下令,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到2011年,红松林地面积恢复到11.4万公顷,蓄积量达到112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998年是74.9%,现在达到86.5%。

  经济得复苏。10年来,累计减少木材产量1256.7万立方米,只停止红松采伐一项,财政一年就减少收入两亿元,但是,由于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大力发展替代产业,伊春实现了连续4年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1年停止森林主伐,生产总值却实现了230亿元,增幅8%,财政收入完成24.5亿元,平均增长31.8%,多元化产业基本形成,摆脱了对木材资源的依赖。

  群众得实惠。2000年实施天保工程,到2011年,职工工资由月均275元,提高到835元。棚户区改造503万平方米,改善了10万多户居民的住房条件。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7.2平方米,已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优美环境。伊春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2007年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称号。群众收入提高了,社会安定了,伊春市连续两届被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

  三次创业,更为可贵的收获是锻炼了干部队伍。为了适应发展林下经济的需要,伊春市委对基层组织结构进行了改革,创造了“支部书记+协会+带头人”的三级联创的党建模式。选派大学生和后备干部下基层,使干部队伍群众化、知识化,提高了基层领导干部的水平。市委书记王爱文的“做官先做人,正人先正己,始终保持一颗公仆心”的名言,已成为那些有上进心的年轻人的座右铭,激励他们,积极投入到第三次创业的洪流中去。

  中国森林食品产业之乡,在伊春已具雏形。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