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6月18日讯 4月,俄总理梅德韦杰夫宣布,《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计划》已生效,经费总额超过10万亿卢布,这标志着酝酿已久的远东大开发终于进入实施阶段。两个月后,哈洽会上,远东大开发成为被密集关注的“热词”。高密度、高规格的参展、洽谈、对接、会晤、论坛、交流活动则清晰地勾勒出抢抓远东开发机遇的合作指南。
利益交汇 规模效益形成区域竞争力
一边是俄罗斯远东开发,一边是我国的扩大沿边开放战略,中俄两国利益交汇。而远东,成为双方利益交汇点。那么,在未来的合作中,如何让双方利益最大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罗宾·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效益”理论带来启示:通过规模效益提高区域发展竞争力。
这,恰好道出了长期以来我省对俄合作的障碍:合作项目规模小,有实力的企业少。在远东,尤为如此。省长陆昊在俄罗斯商务日致辞中说,中俄贸易、黑龙江与俄远东地区贸易之间,都有一个合理的规模效益问题,就目前的规模判断,双方贸易与投资合作潜力很大,还可以通过规模效益提高区域竞争力。
形成对俄合作的规模效益,黑龙江有基础、有传统、有优势、有潜力。省商务厅厅长孟祥君告诉记者,我省正在研究制定《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2013-2018年经贸合作规划纲要》,举全省之力推进对俄经贸合作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确定了到2015年和2020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额力争突破24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的中长期发展目标,重点推进跨境通道、跨境园区、跨境产业、跨境企业、跨境市场建设,形成产业链完整、上下游衔接、境内外互动的跨境产业布局。
俄风来袭 描画远东机遇合作线路图
俄滨海边疆区重点推介教育、旅游、物流等20个重点项目;滨海边疆区带来旅游、农业合作等16个合作项目……与以往不同的是,少了热情邀请、探讨合作方向的意向性的沟通,而是直奔主题,带来农业、基础建设、矿产开采、机械制造等82个投资项目。而经过半年多的准备、预对接,15日下午由哈洽会办公室组织的第四届中俄企业贸易对接会,吸引了超过千家中俄企业,没有客套,直接就项目合作细节进行洽谈。
细细分析这些投资、洽谈项目,可以描画出共享远东机遇的合作线路图。
通道是激活区域优势的血脉。这通道,包括利用俄罗斯远东铁路,打造绥芬河经满洲里、俄罗斯远东铁路至欧洲各国的国际陆路大通道;也包括利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纳霍德卡港、东方港等远东港口实现内贸货物跨境运输,建设绥芬河经俄罗斯远东港口的陆海联运大通道。
“俄罗斯远东人烟稀少,空旷肥沃的黑土地有着无限的开发潜力。中俄加强农业合作,不仅对改善俄远东地区农副产品的供应有重要作用,同样,对保证世界粮食安全将会产生积极影响。”已经在俄罗斯成功投资农业项目的华信集团老总李德民说。
几乎每个州区的引资项目中,都涵盖了多个旅游合作项目,以旅游促经贸,是一着好棋。
由俄罗斯地区发展部副部长伊万诺娃带来的《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分阶段为中企投资指明了方向:第一阶段(2009年——2015年):将投资增长速度提高到俄平均水平以上,推广节能技术,小幅提高居民就业率,开始实施新基建项目和工农业项目;第二阶段(2016年——2020年):实施大型能源项目,扩大客货运输流量,建成包括铁路、公路、机场和码头在内的运输支柱网络,提高原料深加工产品比例;第三阶段(2021年——2025年):发展创新经济,实施开采、加工和能源供应、运输大型项目,扩大俄在重点科研方向上的领先地位。
静观商海 搭上机遇之帆的合作指南
哈洽会上对远东开发的热望吸引了各界的关注,在一片抢抓机遇之声中,记者也听到了冷静思考的声音,并由此梳理出搭上机遇之帆的合作指南。
开展对俄投资法律风险控制实务研究的朱南平律师,这几天一直活跃在哈洽会上。他提出的第一个指南是:树立正确投资理念,深入研究俄法律法规,一切照章行事。他说,中国企业目前的一个通病是一窝蜂都想投资俄资源、矿产,甚至在对俄法律法规要求的程序履行不完备的情况下,就盲目注资勘探,结果可能注入巨资而血本无归,这方面的教训是不少的。鉴于此,欲赴俄采矿“掘金”的企业须牢记,俄反对掠夺性开采资源,这方面的投资必须履行合法程序并获得法律保护,不可盲目进入。此外,中国商人过度关注短期效果,缺乏长期投资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政府对华招商引资的热情。
中国社科院专家陆南泉提出的第二个指南是,深入了解俄国情与政治生态。俄地方政府与中国合作的积极性比联邦政府高,但地方政府权力有限,尤其是矿产、移民、边防、海关等方面的政策都是由中央掌控。如果不能调动联邦各部委的积极性,俄地方政府主张的一些项目就可能难以推进。此外,地方政府的决策有时需要当地议会的批准。只有了解这些政治生态,中企在俄开展相关项目投资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统筹安排。
省商务厅副厅长鄂忠齐提出的第三个指南是,拓宽对俄投资视野,加大投资高附加值产业。如果把中国的名牌产品引进到俄罗斯生产,一定会受市场欢迎。以电子产品为例,中国国内市场已近饱和,但俄还主要依靠进口。中企可组织在俄远东边境地区生产和组装手机、电脑等电器,继而延伸进入其内地市场。由于能增加就业和税收并促进产业升级,这也是俄方所鼓励的,对中企来说还可避免成品出口的关税问题。吉信集团首创的“跨境连锁加工”模式,即国内生产半产品——低关税出口俄罗斯——中俄合作区组装成品——由俄方有关部门核发出厂合格证和商标——在俄就地销售及销往第三国,可以为后来者借鉴。
华信集团老总李德民提出的第四个指南是,要注意赴俄工作人员的素质,讲究诚信,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传递中国人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