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0日讯 “七分靠分数,三分靠志愿”,笔试虽已结束,但高考仍没有完全落下帷幕,要想考入一所理想的院校,填报志愿非常关键。
2013年起,我省对以往的高考招生有关政策进行调整,由估分填报志愿调整为出分填报志愿,并试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及家长更好地填报志愿,记者近日采访了黑河市教育局招生办副主任孙传义,详细了解了今年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问题。
解读高考新规:先查成绩后报志愿
以往填报志愿时,高考刚刚结束,考分究竟是多少还不知道,其他一些重要信息也不知道,只能根据自己对高考成绩的估计来填报志愿。而今年,填报志愿的时间在出分之后,考生可以在知道自己的考试分数、各科类各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及自己的分数排名位置之后再填报志愿。
孙传义表示:“出分报志愿能够克服不知道分数也不知道各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便报志愿的盲目性,从而解决考生因估分不准所带来的问题。该政策的调整实施,响应了两会以人为本的号召,响应了社会的呼应。同时,按照教育部规定,答案及评分参考是国家秘密,需按国家秘密级事项管理。先出分后报志愿,是对国家秘密的一种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各科类各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并不等于最终的录取分数线,一些热门高校或热门专业往往因为选择的人较多,而使得其最终录取分数线高于最低控制分数线,所以出分报志愿仍有一定风险性,考生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分数排名情况,慎重填报。
为进一步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有效降低考生填报志愿风险,进一步提高考生志愿满足率和满意度,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精神和有关规定,2013年我省在文史类、理工类本科第一批次A段、本科第二批次A段及相应批次的征集志愿试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其他批次和类型仍按以往的梯度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招生。
什么是平行志愿
孙传义解释说:“所谓‘平行志愿’,是指在某个规定的录取批次中,考生可以填报若干个平行但有顺序排列的院校志愿,省招考办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先在几次不同投档比例的模拟投档后,由招生院校确定投档比例,再分别将文史类、理工类达到批次全省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按考生总分从高到低排序,并依据考生排序逐个投档。投档时,依次由计算机逐个检索考生填报的A、B、C、D、E五个平行志愿,如果符合A志愿,则被投档,就不再检索B、C、D、E院校志愿;如果考生分数不够,则继续检索B志愿,依次类推,直到该考生被投档或所有志愿均不符合本批次投档条件而不能投档。在这个过程中,只要被检索确定的志愿,都将视为第一志愿投档录取。投档后由院校决定是否录取及录取到哪个专业。”
与多年来实行的强调“志愿优先,遵循分数”的梯度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相反,今年试行的平行志愿模式强调的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
填报志愿注意事项
首先,考生和考生家长应注意填报志愿的相关时间段。我省于6月17日上午9时到6月19日下午6时,将在省招生网站开放志愿填报模拟系统,6月22日公布高考成绩,6月23日公布文史类、理工类一批和二批的省最低分数控制线及全省成绩排序。6月24日0时至6月28日24时考生填报文史、理科提前批、一批、二批B本科院校志愿及体育本科志愿,艺术提前批、一批、二批院校志愿。期间未招满的学校,将由省招生办在省招生网站上发布信息征集志愿,供符合要求的考生二次填报。
孙传义提醒说:“各位考生和家长一定要随时关注省招生网站,防止征集志愿信息的遗漏,并尽量不要选择在最后一天才填报,避免网络拥堵,错过志愿投档。”
其次,考生及家长应仔细研读招生章程和招生计划,防止因不了解一些学校专业对身体、语种的特殊限制条件而误报,并注意所报学校专业录取分数是否包含政策加分。招生计划是学校招生的唯一标准,考生及家长应避免道听途说,防止上当受骗。
平行志愿的四大优点
第一,“平行志愿”大大降低了考生填报志愿时的心理压力,减轻考生填报志愿时的紧张、焦虑情绪,并能够减少志愿填报中的投机心理,有利于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分数、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理性填报志愿。以前填报志愿,考生必须在几所院校中选择一所作为“第一志愿”,这种选择增加了考生的焦虑。而“平行志愿”填报,可以将与自己实力相对应的相同层次院校放在一起,同时填报几所院校,志愿选择的空间增大,志愿填报的风险降低。
第二,“平行志愿”有利于妥善处理分数与志愿之间的矛盾,较好解决高分考生因志愿填报不当而落榜的问题。梯度志愿填报方式,“第一志愿”只有一所院校,如果“第一志愿”填报不当,即使分数再高,后续的志愿要么落空,要么就是高分低就。平行志愿是遵循“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投档原则,严格按照考生的总分排序,并依次检索考生所填报的五个平行志愿进行投档。换句话说,即使前一个志愿落空,后续的四个志愿也仍有机会发挥作用。
第三,实践证明,设置平行志愿,重点院校生源集中,投档线普遍提高,一般院校各得其所,有效解决了院校招生过程中的“大小年”现象。同时,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的方向感更加明确,流向更趋合理,录取考生学业水平较为接近,更加有利于院校理性招生宣传和教学组织管理。
第四,提高了考生志愿满意度,缓解了“录非所愿”现象。梯度志愿填报方式,一般来讲,只能选择一所满意的院校,如有“闪失”,则可能“录非所愿”。而“平行志愿”,考生可以同时选择几所心仪的院校,考生意愿的表达有了更多的空间,省最低分数控制线上相对高分考生大都可以被录取到所填报的平行志愿院校,这样不仅提高了考生志愿的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院校新生的报到率。
2013年我省文史类、理工类本科第二批次分设A、B两段。本科第二批次A段为:文史类、理工类一般本科高校。本科第二批次B段为:本批次内的定向招生、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蒙语答卷考生对换招生专业、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和有特殊要求的高校及专业。
填报志愿仍非零风险
虽然新的招生政策大大减少了志愿填报失误的可能性,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
第一,高校择优录取原则允许院校调档数略大于招生计划,而超过计划投档数的部分考生则将面临退档的风险。
第二,因为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是由计算机按照各院校投档数、各考生志愿检索后,将符合院校条件的所有考生电子档案一次、同时、全部投给各院校,所以,一次性投档后即完成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工作。未能投档或投档后院校将不符合其录取条件的考生电子档案退回,这部分考生只能参加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录取。
第三,定位不恰当的风险。如果考生填报的五个平行志愿都过高,也就是说考生总分均未能达到五个平行志愿院校的投档线,考生档案就不可能被投档。
第四,梯度不合适的风险。如果考生所填报的五个平行志愿之间没有适当的“梯度”,则考生被投档的机会会减少。假如A志愿院校不能投出,而B、C等后续平行志愿院校比A志愿院校要求还高,则后续的志愿院校都无法投档。第五,考生自身造成的风险。如因考生成绩相对较低或不服从专业调剂、误报受限专业、未达到相关专业单科成绩要求、不符合院校录取条件等,投档后被退档的风险加大。
注意填报时间,关注招生信息,研读招生计划,慎重志愿排序,理性选择专业。
平行志愿的填报技巧
平行志愿并不是平等志愿,所报专业仍有一定顺序,因此应注意排序选择。对此,一些已实行多年平行志愿的省市考生总结出一条口诀:“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即把握好冲、稳、保、垫之间的梯度关系。
在平行志愿填报时,将自己有希望“跳一跳”够得着的理想院校作为志愿A,将符合自己成绩水平的“对口”院校作为志愿B,志愿C填一所“保守”院校,志愿D则填“垫底”院校。其中的“跳一跳”“对口”“保守”“垫底”的几所院校就自然形成了平行志愿中的梯度顺序。这样既可避免“高分低就”所带来的后悔莫及,又可避免万一没达到“好院校”投档分数,也有相应院校可读,而不至于落到较低批次院校甚至落榜。当然,“冲一冲”也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慎重选择。
考生在关心院校志愿的同时,还要特别关注专业志愿。因为考生的六个专业志愿之间并不“平行”。考生在选择专业志愿时,尤其要注意专业的搭配。客观地讲,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院校在专业的安排较之过去难度增加了。按梯度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一所院校由于考生分数相差很大,院校能从容地根据考生分数把考生安排到不同的专业。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后,院校录取的考生分数呈“扁平化”,差距拉不开,这样有的专业,特别是热门专业和优势专业,就可能出现“拥堵”。
因此,平行志愿模式要求考生更加重视专业的冷热搭配和“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在专业的选择上一定要留有余地。如果考生同意专业调剂,即在“专业是否服从调剂”一栏填上了“服从”的考生,则被录取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而那些不同意专业调剂,即在“专业是否服从调剂”一栏填上了“不服从”的考生,则被退档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所以,在平行志愿模式中,如果首选院校,就要做好牺牲专业的准备;如果首选专业,则要做好降低对院校要求的准备。
高考是考生的“终身大事”,因此考生应是填报志愿的主宰者,处于主体地位,应自觉担当重任,自我把握人生,家长、亲友、老师只是参谋助手,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提醒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没有什么“名师”、“专家”、“权威”,只有依分数找位置,只能靠自己拿主意,别人的意见只能作参考。一旦选定志愿院校、志愿专业,就要毫不犹豫地到网上填报,不再轻率改变,切勿多谋而不善断,久拖不决,最后时刻失智失误。
“只有孩子喜欢的专业,他才能学得好,这样毕业才有优势,一个孩子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最后很有可能只是浑浑噩噩拿到毕业证,更谈不上竞争力。”孙传义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