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5日讯 近期,哈尔滨市将实施道里区老旧排水管线更新改造工程、新阳路内涝治理应急工程、先锋化工区域内涝治理应急工程等3项工程。3项城市排水工程完工后,将提升哈市道里区排水能力,新阳路和先锋化工区域的低洼易涝区,也将可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哈市将在3年内,有效解决城市地下排水管线存在的承载能力不足及陈旧老化问题。
3项排水工程缓解先锋桥等易涝区
7月份,哈尔滨市建委将集中实施3项排水工程,缓解当前城市雨水排解压力。
即将实施的新阳路内涝治理应急工程,把安红街上的断头渠与新正阳泵站连接,总长606米。同步实施新正阳调节池扩建工程,铺设方渠350米,检查井8座。工程完工后,将大幅提高区域排水管线输送能力,减少积水面积4.8万平方米,全面解决建国公园、建河街街口、哈药路(新阳路至建国街)3处区域易涝问题。
现在在先锋桥安装的排水泵为临时设施。先锋化工区域内涝治理应急工程,将对先锋桥泵站至化工泵站连接渠3490米排水管道更新改造。其中改造管线长度2690米,挖土方7000立方米,工程完成后,将全面解决先锋泵站原有连接管线承载能力不足问题,有效缓解先锋桥易涝片、禧龙大市场周边积水排解压力。
道里区13条街路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涉及安升街、安达街、安丰街、安正街、民茂街、民乐街、河清街、河洲街、光华街、共乐西二道街、地工街、康安三道街、新华街等街路。工程实施完成后,道里区相关路段的排水能力将大幅得到提升,雨天低洼区域内涝问题将全面得到缓解。
三年内完善城市排水体系
针对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存在的诸多问题,哈尔滨市将在3年内,有效解决城市地下排水管线存在的承载能力不足及陈旧老化问题,到2015年,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体系和管理体制,确保主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每日139万吨;污水处理厂出水达标率为100%;每秒机排能力达到150立方米;城市排水管网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7.6公里;消除城市21处内涝区域,确保排水顺畅。今年哈尔滨市投资1.5亿元,对哈市老旧排水管网进行改造,重点完成道里区老旧排水管网改造建设,解决区域排水管网设备陈旧老化严重,排水不畅等问题。
现状:江南城区还有217公里老旧管网
据哈尔滨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哈尔滨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始建于1904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尤其是道里区老旧排水管网超期服役现象尤为突出。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哈尔滨主城区现有36座排水泵站,总机排能力119.75立方米/秒,全市排水管线总长度约为2173公里。在雨季遇到极端天气时,城市排水管线愈显不足,低洼地带积水严重。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排水管网建设标准低。哈尔滨市现行排水规划设计仍沿用几十年前规范,排水泵站机排能力为每秒119.75立方米,而哈市有记录以来需最大机排能力每秒177立方米,雨季最大积水量达每秒185立方米,原有管网承载能力明显不足。二是排水管网陈旧老化严重。目前,哈尔滨市老城区既有管网设施陈旧老化问题突出,解放前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管线及设备现仍在运行,江南城区有217公里老旧管网建于伪满时期和上世纪70年代前,占管网总长度的18%,其中道里区现役老旧排水管网就达51公里,亟待加大投入进行系统性的更新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