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9日讯 记者近日从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佳木斯市在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上打破过去环境整治“大帮哄”、“一刀切”的做法,实行科学规划,分类推进,有缓有急,主次分明,集中使用资金和人力、物力,做到一个地区不年年重复投入,整治一次管长远,建立长效机制与基础设施建设相适应的软硬件,打造安全、卫生、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结合新农村建设,实行分类整治。按照新农村星级村的建设标准,把环境整治作为一项硬性指标,重点加大了对中心村、中心镇的环境整治力度和投入,实行村(屯)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同江市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百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将全市131个自然村屯按地理位置、基础条件等因素划分为一、二、三类,分类别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标准和实施方案,落实整治措施。今年将完成44个自然村屯绿化达标任务,逐步增加村四周绿化面积,城镇裸露地达到100%硬覆盖及绿化。集中治理公路两侧乡村环境卫生,重点是三条国省干道两侧的35个村屯的环境卫生和示范带、示范园区日常管理,达到田间路边无杂草、边沟无污水、路边无柴草垛和杂物,实现庭院整洁、畜禽养殖场所布局合理、栅栏规范整齐。针对沿路村屯和远郊村屯制定不同的验收标准,分类指导、同步推进,力争年内全市131个村屯面貌都有大的提升。
“五场”建设与管护机制得到全面落实。“五场”建设,即垃圾场、取土场、粮食晾晒场、粪肥堆放场、柴草垛堆放场建设,已成为农村环境整治必要条件,全市行政村“五场”建设达到90%以上。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都建立相应的环境管护机制,重点整治村已完全具备管护的人、财、物,有专门的管护队伍,有专项管护资金,有专用的管护设备。桦南县设置公益性岗位,实行动态管理,200户以上村屯3人,200户以下村屯2人,并有专门的垃圾清运车,从事村屯日常管护和清扫,保持环境卫生管理的常态化。同时加强对村屯环境卫生的监督检查,对责任心不强,保洁不到位的人员及时进行调换。
整治与监督并序,实行多渠道的监督管理。各县(市)区都将环境整治工作纳入重点目标考核,建立领导包片责任机制和工作分工推进机制,实行一级监督一级,媒体与群众相结合的监督体制,建立“黑红”榜,正反奖惩。桦川县全面启动环境整治工程,重点整治桦富路、双桦路、建横路沿线28个村屯,全县采取因地制宜高标准,分类指导上水平进行整治,分稳定提高村和转化提高村两类标准进行考核。4月24日,县优美农村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县委、政府督查室、精神文明办、目标考核办,新农村办5个部门组成考核组,对主要沿路28个村屯进行了督查,并进行了现场打分,抽查结果纳入乡镇、村屯全年目标考核中。通过暗访、督查、指导等方式进行综合推进,建立“五个机制”,即清扫保洁机制、经费投入机制、检查督管机制、评比公示机制、奖惩激励机制。为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引向深入,县电视台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播出环境整治专栏26期,社会广角栏目播出正面宣传17期、反面曝光9期,提升了民众爱护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