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4日讯 题:“六项引领行动”之奉献“我们的爱心”——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让爱心涌动全城
记者 王蕊
今年以来,牡丹江市将帮贫扶弱的举动上升为全市上下进行的思想道德建设“六项引领行动”之一,以奉献“我们的爱心”为基点,积极倡导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以开展募集爱心基金搭建爱心帮扶平台、开展志愿服务、树立道德模范为三个长效载体,使奉献爱心成为全城干部群众的一种责任、一种时尚、一种追求,欲把牡丹江打造成为“爱心涌动之城”。
深入敬老院义务为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和咨询。资料图
下午1时许,牡丹江市爱民区北山社区服务中心很安静,吃过午饭的工作人员张学敏刚刚回到办公桌,就看到社区居民毛玉琴老人乐呵呵地来到跟前说:“麻烦你帮我登记一下,我想找志愿者帮我擦擦玻璃。”
听了老人的话,张学敏一边微笑着询问老人的其他要求,一边打开了社区的“志愿者服务网络平台”。记者看到,张学敏输入了老人的基本信息后,便进入了志愿服务申请的页面,将老人的所有要求填写完后,点击“完成”,便结束了志愿服务的申请工作。张学敏说,最晚明天就会有志愿者登门,为老人解决擦玻璃的问题。
牡丹江市组织的尊老敬老志愿服务活动。资料图
围绕奉献“我们的爱心”,爱民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志愿者服务网站,并整合网络平台资源,将社区服务网、社区OA办公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等六大网络进行有效整合,承接和处理社区管理和服务事项,对志愿者队伍及工作进行全程、全方位管理,成为全区社区信息平台的中枢系统。2012年10月,北山社区的志愿者服务网络平台进入试运营,毛玉琴就是社区里较早的受益人。
毛玉琴老人今年60岁,退休在家,跟患有半身不遂的老伴一起生活。平时毛阿姨除了家务,还要照顾老伴的衣食住行。就在前年,毛阿姨得了脑梗,休养之后,毛阿姨落下了病根,不能仰脖子,家里的好多活干不了了,让远在外地的孩子也干着急。
“去年10月份,我那时候特别想大扫除,可是心有余力不足,听说有这个平台后,我就决定试一试。”经常在家上网的毛玉琴没费多大的劲儿就提交了服务申请。没想到不到一天的功夫,就有2个志愿者登门了,彻底地帮她大扫除了一番,让毛玉琴老人非常感动。刚想要感谢的时候,两个志愿者却摆摆手离开了老人家,没有留下名字。

社区工作者通过志愿者服务平台为居民登记服务需求。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现在,不用出家门就能寻求帮助,这对我们中老年人来说简直太好了。我们心里踏实了,孩子们在外地也放心多了。”想起自己两次寻求过志愿者的帮助,老人至今心存感激。
北山社区书记、主任张惠霞告诉记者,社区联合医院、学院、部队,动员医护人员、大学生和官兵通过网上注册为志愿者,每人一卡,刷卡后服务。服务后,网上自动记载并存入爱心储蓄银行,年终结算并自动打印一年服务记录,由单位存入个人档案。
29岁的杨帆是这个小区里土生土长的女孩,如今已经结婚、在家照顾宝宝的她依旧生活在这个小区里。看着志愿者们忙乎得不亦乐乎,她也毅然地报了名。“我也希望像其他志愿者一样去帮帮邻里乡亲的。”杨帆是个瘦弱的女孩,可是帮起忙来却没有一点怨言,能帮到看着自己长大的老人们,自己心里也觉得很满足。
目前,爱民区志愿者网上注册达到2.5万人,共为3564人次提供了义诊、助老、助残、讲座、补课等服务,群众满意率98%,接到居民表扬电话(以及信件、锦旗)64次,使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真正成为政府心系百姓的亲民平台、社区为民解忧的高效平台。
“不仅如此,居民只要利用电脑、电话就能方便实现医疗、维修、家政、沟通等社区服务,鼠标点点、电话拔拔,就能享受到多种形式提供的各种服务,享受到10分钟便民圈带来的方便快捷。”张惠霞说。
近年来,牡丹江市始终注重和谐幸福城市建设,广泛开展关爱他人志愿服务、关爱社会志愿服务、关爱自然志愿服务,眼下,牡丹江已经涌现了以“爱心虎”志愿服务队、郭明义爱心团队等为代表的志愿服务团体,共募集志愿爱心基金3000余万元。
围绕创建爱心城市,牡丹江市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抓实了志愿服务品牌化培育、规范化培训、项目化使用、信息化支撑等工作,在爱心奉献志愿者队伍上,牡丹江市实现了以青年认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转变;在爱心奉献志愿服务活动时间上,实现以阶段性为主向常态化转变。打破志愿服务在时间上的局限,牡丹江在抓好重要节日、纪念日志愿者大型集中服务活动的同时,逐步向经常性、常态化服务延伸,使志愿者服务活动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让爱心涌动全城,弘扬志愿服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