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责中央大街地下通道保洁的韩沙在工作
生活报8月1日讯 去年10月,哈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编制的环卫工,计划招457名却引来万余人报名,其中包括数千名大学生……在最终通过考试的448人中,本科学历者占到了八成,还有2名硕士。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学生争聘环卫工的消息,顿时让“读书无用”和“铁饭碗才是王道”的论调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一时间,这批新上岗的环卫工被冠以“大学生环卫工”名号,更是招来全国、甚至世界知名报纸和通讯社的上千家媒体进行采访。
在不解、争议甚至是质疑声中,这448名“大学生环卫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已工作了7个月。他们干得咋样?有什么新变化?日前,记者走近这批“大学生环卫工”,发现他们既与老环卫工们拉近了距离,又保留着那份爱打抱不平、爱“管闲事”的热情,甚至还喜欢给扫街和管理上提建议……历经非议的他们,用一份踏实改变着这个城市对他们最初的复杂情愫,用一份热情为城市的环卫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想当初
“大学生环卫工”在争议中上岗
“那时选择当环卫工就是冲编制来的”
“当初,我看到招环卫工,有事业编就报名了,考上了我就来了。”回想起当初如何走上环卫岗位,韩沙说得很自然,就像说着一次普通的就业经历。
2011年毕业于哈师大心理学专业的韩沙,原本打算当老师,几次应聘失败后,她一边当家教,一边关注着各类招聘,对她而言,找工作,首先要稳定,能学以致用就更好了。恰巧,哈市环卫系统公开招聘环卫工,而且连续工作三年、表现优秀还能转管理岗。尽管觉得当环卫工不太适合自己,但有了父母的支持,韩沙报了名,结果顺利上岗。
韩沙告诉记者,这批环卫工里藏龙卧虎,不仅有很多应届生,还有一些是工作了几年后考进来的,有做金融的、人力资源的、广告设计的、软件开发的、旅游咨询的,甚至有人自己开过公司。当记者问到为什么选择当环卫工时,接受采访的十几名“大学生环卫工”的回答异口同声:“你懂的!”编制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如今,韩沙在道里区清洁大队二中队,负责中央大街地下通道的保洁,由于有着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上岗不久,就被任命为组长。现在,她常会跟大学同学说:“你们上中央大街可以来看看我,地下通道的地面被我们擦得锃亮。”记者眼前肤色黑黑的韩沙,自言瘦了20斤,“以前咋减都不瘦”。上岗后
老环卫工嘴里的“样子货”变了
“现在老环卫工愿意跟我搭伙干活了”
说到环卫工作,总会和脏、累联系到一起。对此,道外区汽车二队的驾驶员孙滨深有体会。他毕业于贵州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在单位组织的一次演讲中他说:“第一次遮盖苫布时,我吃力地爬上了高高的垃圾车,站在车顶上时腿居然开始瑟瑟发抖。伴着刺鼻气味,我心惊胆战地完成了工作。冬季,冰雪为工作增加了难度,我几次险些从车上滑下来……可是,同样的工作,老环卫工能干,我也能干。”
这批“大学生环卫工”上岗时,老环卫工们对这些新同事充满质疑:“样子货!”“指定干不长!”平房区城管局汽车队的左权就是在老环卫工的质疑声中开始工作的。左权毕业于佳木斯大学政法专业,上岗后负责驾驶小型垃圾车。“开垃圾车可不是想像中那么容易,最初由于不会用劲儿,我常把垃圾弄一地。”面对这样的窘境,左权选择埋头干活。渐渐地,他熟悉了工作,不但干好分内之事,还能给同事帮忙。“现在,老环卫工对我特别放心,也愿意跟我一起搭伙干活了。”
新气象
作业和管理小建议屡被采纳
“垃圾分类要从社区和街头做起,提高再利用率”
谈到工作后的变化,韩沙说,她自打当了环卫工就添了一个毛病,见不得哪脏,看到垃圾就得捡起来。道里区清洁大队机扫队的李金澍告诉记者:“我们这些新人都爱管闲事,遇到不爱护环境的,总要上前劝说两句,尤其是碰到小孩乱扔垃圾的,更会蹲下来教导一下。”
“没走眼”、“招对了”是这些“大学生环卫工”的领导们给予他们的首肯。哈市市容环卫办负责人赞许地说,这批“大学生环卫工”能吃苦、有担当,还提出了很多好建议。比如,为对付地上轻飘难扫的杨树毛,马青阁创新性地将湿抹布缠在扫帚上,向工兵探地雷一样,向前推着擦地,很有效;左权提出换岗检查法,让两个没有利益纠葛的工种间互相检查,这样检查时就更加认真、客观。最令人欣慰的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垃圾分类,希望能从社区和街头做起,提高垃圾再利用率。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批上岗已7个月的“大学生环卫工”没有一人辞职,均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做着城市美容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