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一 女孩丢手机全车人接受搜身
8日18时30分许,一辆黑AXXX45号公交车停在安国街上。市民魏世刚驾车经过,听说车上发生窃案,便停车看热闹,目击了窃案发生后的情况。
车上乘客告诉魏世刚,一个女孩在“安和街”站上车,车开出没多远,女孩就叫了起来:“我手机丢了,车上有小偷……”女孩说,她拿着手机上的车,上车后把手机放在了包里。车开不久,她就发现手机不见了,觉得小偷应该还在车上,便大声告诉司机。司机将车停住,但没有打开车门。女孩说,她丢失的手机值4000多元。
报警后,3名民警来到现场,女孩提出让民警当场搜查。民警明确表示,他们无权搜乘客的身,需要乘客们配合去公安部门处理。当时,多数乘客不愿耽误时间,也有人提出不能限制他们的自由。女孩提出,乘客们想离开就要接受她“搜身”,排除嫌疑再走。为赶时间,车上四五十位乘客中有一半同意下车接受女孩“搜身”,另一半乘客也很快跟下了车。
魏世刚说,当时,丢手机女孩边哭边“搜”,也就是拍拍其他乘客衣兜、看一眼人家打开的包,或让其他乘客掏出手机看一下。
在现场,民警逐个征求乘客意见,“是否同意女孩看一下”,得到肯定回答后,才让女孩过去。先后一个多小时,女孩最终也没找回自己的手机。
案件二 公交车载全车人开进公安局
8日21时许,116路车上也发生了一起手机失窃案。
当晚,车牌号黑AXXX93的公交车跑最后一圈,自道里区往香坊区方向行驶。当其行驶至“道里十二道街”车站时,一名20多岁的年轻女孩上了车。车辆行驶至曼哈顿商厦附近时,司机还未来得及报站,女孩就喊“手机丢了”。驾驶员立即停车,没有打开车门,并报了警。
116路公交车车队长吕家军告诉记者,民警赶来问明情况后与市公安局便衣支队取得了联系。21时20分许,公交车载着全车乘客,开往便衣支队。
在公安部门,乘客配合接受了检查。但女孩也未找到丢失的手机。22时许,司机载着乘客按原线路运行,22时30分许才跑完全程。因为是末班车,车上乘客都没提出下车离开。
乘客
接受搜身有损尊严,有人无奈被搜身。很多乘客提出不应“被限制自由”
各方声音
魏世刚向记者描述,当女孩提出“搜身”时,车上部分乘客情绪很激动。其中,一位穿绿色圆领衣服的中年男子想离开,并对“搜身”十分不满。他大声说:“凭啥‘搜身’啊?你丢手机怎么搜我的身呢?”因为赶时间,不想去公安局,他只能无奈接受“搜身”,临走时还一直嘟囔着。乘客中一位穿红裙子的女士,也强烈表达着不满,一直大声质问,但最终,还是同意让女孩“搜身”了。
魏世刚说,有些乘客很理解女孩,认为她省吃俭用了几个月,买个4000多元的手机很不容易,主动同意了“搜身”;有的乘客虽觉得别扭,但还是配合了女孩。在整个过程中,很多乘客还提出,不应该“被限制自由”。
116路公交车车队长吕家军也提到,车辆开往公安局时,车上很多乘客不满意,认为被耽误了时间、被限制了自由。
警察
民警依法办事未经批准也无权搜身。非法搜身多因被偷者不冷静。乘客应配合警方调查
市公安局便衣支队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民警介绍,过去人们的法制意识不强,非法“搜身”等情况发生过。现在,很多人都明白合法保护自己的权益,民警们更注重在法律框架内行事。遇到车上窃案,切勿慌张、愤怒、言语行动过激。非法“搜身”、限制自由的情况,通常都是因为当事人不冷静造成的。车厢内出现混乱,正是扒手希望看到的。
乘客们在保护自己权益不受侵害的同时,应该意识到保护受害人的权益也很重要,到达现场的民警会尽量请求其他乘客配合调查,及时搜集线索,争取最快时间破案。
律师
失主无权搜身,乘客也没义务自证清白。举证责任在失主一方,乘客应履行协助调查义务
北京市中高盛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滨介绍,此类事件中,失主没有权利对乘客搜身,乘客也没有义务“自证清白”。根据我国《刑法》的“疑罪从无”原则,如果失主怀疑乘客,被怀疑者没有义务证明自己清白,举证责任在失主一方。警方若没有相关证据指向某个特定人时,也没有权利进行搜身,除非有证据证明,并得到相关级别公安机关的批准。
从公民道德层面上,其他乘客有协助调查的义务,可主动出示随身物品,让失主消除疑虑。若失主及时报案,案件交由警方处理,在等待警方调查处理时不应算作“限制人身自由”。若在“协助调查”和“人身自由”上起冲突,则涉及到“度”的问题。
李滨说,在等待警方处理或司机将乘客拉到附近公安机关过程中,属于乘客履行协助义务的范畴。在公安机关没有介入时,若失主单方面要求等候半个小时至一小时以上,则是不合适的。同时,失主虽然是受害人,但在被窃案中,并没有履行注意自己财产的义务,本身也有过错。若要他人配合协助,失主应对耽误其他乘客时间进行经济上的补偿。
“新闻110”线索提供
司机提示
注意“挤门子”的人
包放胸前避免被窃
对于如何避免车上被窃,104路驾驶员方纯友给市民支了几招:不少扒手喜欢“挤门子”,即乘客上车时挤在前门下车,或跟乘客一起上车,再说声“坐错车了”便转身下车,待乘客发现被窃后,为时已晚。市民在乘车时,要格外注意这些“挤门子”的人,上车时攥住包口,随人流有秩序地向后移动,把包放在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