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8月11日讯 卫生人才向上集中、基层人才缺乏已成顽疾。没有医生,基层百姓看病必然难。2011年初,省卫生厅开启“省级专家支援县医院学科建设先锋行动”,活动将历时五年,从省医学会43个临床专业委员中抽调249名专家组成64个组,奔赴64所县医院进行技术支援。把最好的医疗人才、技术送到了县城,让那里的百姓,不出家门就享受三甲医院专家的服务,同时也探索了一条卫生人才柔性流动的新路。
流动的三甲医院
日前,省消化内科专家、大庆龙南医院院长李海华,带领医院的十几名专家,来到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医院义诊。“省级专家支援县医院学科建设先锋行动”开展两年多来,在李海华的带领下,为杜蒙县人民医院进行了“造血式”的全方位帮扶——消化内窥镜治疗技术从无到有,目前已经接近三级医院水平,还培养了近百名卫生技术人员。该医院院长对此感触颇深:医院许多技术项目,都是专家帮助建立开展起来的。
帮扶工作功在专家、利在百姓。为把这项举措落到实处,负责行动组织工作的省医学会,认真研究了每一个专家、每个县医院的具体情况,从而保证帮扶和被帮扶间的“有所长”和“有所需”。并在工作中摸索出“造血式”帮扶和“团队”帮扶的成功经验,让这项民生行动有声有色、有血有肉。行动开展以来,被帮扶医院的感触最为真切:每当专家组来义诊,专家还没到,当地百姓就会在医院大厅排起长长的队,专家团队的到来就好比把三甲医院搬到了县城。
有这样一组数字:帮扶行动开展以来,249位专家深入县医院3837个工作日、1816人次,出诊带教4833人次,查房示教2724余次,开展手术示教1488例,进行学术讲座2435课时,组织疑难病例讨论2402例,义诊2000人次,共安排县医院医生进修2810人次,组织培训班330个、培训医务人员858人。更难得的是专家帮助县医院开展新项目、新技术300多项。
而这些数字,是专家们用脚下的泥土换来的。
培养“造血”功能
流动的三甲医院不能天天到基层,但专家走后要留下先进的技术。省医学会要求帮扶专家给县医院培养“造血”功能。这一行动不仅仅是让基层百姓看病方便了,更主要的是帮助县医院提高各学科的医疗技术水平,通过各种培训及现身传教,让专家的理念留在基层医生血液中、骨髓里;让专家的技术在县医院生根、开花。
去年冬日的一天,由哈医大四院李学奇教授带队,超声科主任董晓秋等一行四位专家冒雪来到木兰县,与县领导在县医院现场论证,当即拍板,建立了大医院带县医院共同发展机制。在不增加县医院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改建科室医疗流程,推广新技术,通过免费为木兰患者会诊,帮助解决疑难问题,达到示范教学目的。同时,哈医大四院常年为木兰县医院提供2张进修床位,供医生进院培训之用,免费为县医院培养骨干。
有了三甲医院大专家作为“坚强后盾”,木兰县医院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目前,每年就地诊疗率在增长。
该医院院长告诉记者:“流动的三甲医院一年只能来几次,但这些专家对医院的常年技术帮扶,把三甲医院的技术留在了基层。”
把患者留在当地
“能让白内障患者在当地治疗,是我要实现的帮扶目标”。原惠萍教授作为省内知名眼科专家,已经多次到宾县县医院进行帮扶,她为医院制定了开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计划,并手把手教医生操作,每个细节都详细规范讲解。目前该医院已经能独立开展白内障手术,为170多名白内障患者送去了光明。
赵世光教授作为顶尖脑外科专家,帮助尚志市医院开展了内镜下治疗脑出血手术项目,已经把当地100多名脑出血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今年七月,又帮助方正县医院开展了一项全新的“云医疗”项目,做到“信息天上联,患者地上接”,省级专家在几百公里外就可以对基层脑卒中急患进行救治,为更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能够让更多百姓就地诊疗,解决的不仅仅是患者少花钱的问题,同时也为上级医院的人满为患提供了解决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帮扶行动是破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有效尝试。”这是赵世光对帮扶工作的理解。
“如果把全省的卫生资源当成一个有机整体来看,专家就是水,只有不断到群众中去流动,才能产生自我循环、生发的湿地效应,让有限高端卫生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帮扶行动规划的制定者——省卫生厅厅长赵忠厚说,专家经常到基层,给当地带去流动的三甲医院,留下三甲医院的技术,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