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6日讯 (记者 侯巍)8月的哈尔滨秋高气爽,一栋栋高楼在蓝天映衬下格外醒目。“哈尔滨真的比以前干净多了,街路整洁了,路面也没有灰尘了,人们素质变得越来越高。”一位游客感叹。
“楼道、庭院是城市最小的细胞。居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主体。15日,记者随“走基层看文明”采访组先后走访了哈尔滨市道外区黎华街道、南岗区文化街道、哈尔滨市公安局香坊出入境接待服务大厅、道里区城乡路街道天薇社区,深刻感受创城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变化。
文林社区讲解员向孩子们讲雷锋的故事。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在哈尔滨市道外区黎华街道办事处华北社区上和城小区,干净整洁的社区环境,粉刷一新的楼道令记者耳目一新。“哪栋楼里都一样,欢迎参观。”道外区黎华街工委书记刘颖热情地指着一栋单元楼向记者介绍。哈尔滨市创城工作开展以来,街道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居民群众在对辖区卫生进行了集中清理。小区环境变好了,居民切实感受创城的成果。
道里区天薇社区的生态楼道成为一景。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环境改善后,黎华街道办事处又将志愿活动向辖区低保残疾人家庭延伸。在华北社区上和城小区11栋5单元,住着91户低保户,其中有69名残疾人。社区为此组建了由120余名社区居民参加的“服务团”,专门为低保家庭中的残疾人提供日常服务。吕建伟是华北社区唯一一个一级肢体残疾人,而他的妻子又是精神残疾人,不能照顾自己和孩子。“在常人看起来特别简单的事,对我们来说可能就是非常重要的事。”吕建伟说,自从搬到这个小区以后,服务团把他当作亲人看待,而自己有点事首先想到的就是志愿者。换灯泡、买菜,买粮,交费这些琐事都是志愿者帮着完成。
唐海斌是这91户特殊群体服务的志愿者团长,同时他本身也是一个双手有残疾的青年,“帮别人的同时也帮自己,感觉很快乐,自己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朴实的唐海斌说,最开始时自己仅是想帮帮小忙,后来发现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为了能更好的帮助这些人,他发动了左邻右舍,逐渐在社区的帮助下这个志愿者团队伍发展到了120多人。

吕建伟接受采访。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据了解,从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来,黎华街道办事处辖区300余名社区志愿者用实际行动投身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来。用水刷,用刀刮,把楼道里小广告清理的干净,把楼梯擦得整洁一新,清洁行动得到了百姓一致认可,也纷纷加入到创城中来。
在哈尔滨市公安局香坊出入境接待服务大厅内记者看到,宽敞、明亮的大厅内,工作人员正有序地工作,市民安静坐在椅子等候。香坊公安分局政委马明告诉记者,这个窗口现在每天办证量特别大,都在三四百人左右。“以前没有空调,也没有地方可坐,群众排队时间久了,就会不耐烦。现在不同了,室内有空调、长椅、还有雨伞。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了,群众也都非常自觉。”马明说,创城不仅仅通过文明热情的行动带动群众,更从自我做起,提高文明素质,竖立好窗口单位的形象作用。
市民在香坊出入境接待服务大厅向工作人员咨询。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据了解,香坊区在创城过程中,以推进“三优”文明城区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重点开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区相继设立了102处志愿服务驿站。还开展了一个文件袋、一副老花镜等“十个一”志愿服务,并设立了倡导文明旅游的公益提示牌,号召每位游客从点滴做起,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
目前,香坊区文明办等部门正在陆续为这些驿站制作标牌,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让文明真正成为大家的一种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