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0日讯 入夏以来,我省大部分地区接连遭遇暴雨袭击,大雨趋势不减,松花江、嫩江、黑龙江已经超过警戒水位,新一轮防汛警戒已经到来。洪水期间的急救和疾病防治常识又有哪些?20日,记者采访了哈医大二院专家为你广大网友解答。
洪灾来临之际,最常见的灾害莫过于人员溺水,医学术语称为“淹溺”。哈医大二院急诊科主任邓颖建议,淹溺发生之初,先要头脑冷静,采取自救措施,不会游泳的人尽量采取仰面位,头顶向后,口向上方,则口鼻可露出水面,此时就能进行呼吸。呼气宜浅,吸气宜深,则能使身体浮于水面,以待他人抢救。不可将手上举或挣扎,举手反而易使人下沉。
“会游泳的人发生淹溺危险常常因为痉挛,若因小腿痉挛而致淹溺,应息心静气,及时呼人援救,同时自己将身体抱成一团,浮上水面,深吸一口气,把脸浸入水中,将痉挛拇指用力向前上方拉,使拇指跷起来,持续用力,直到剧痛消失,痉挛也就停止。”邓颖指导说。
邓颖介绍说,溺水者从水中救起后,呼吸道常被呕吐物、泥沙、藻类等有异物阻塞,急救人员应以最快的速度使其呼吸道通畅,并立即将患者平躺,头向后仰,抬起下巴,撬开口腔,将舌头拉出,清除口鼻内异物,如有活动假牙也应取出,以免坠入气管;有紧裹的内衣、乳罩、腰带等应解除。
“接下来,迅速抱起患者的腰部,使其背向上、头下垂,尽快倒出肺、气管和胃内积水;也可将其腹部置于抢救者屈膝的大腿上,使头部下垂,然后用手平压其背部,使气管内及口咽的积水倒出。”邓颖强调说,在此期间抢救动作一定要敏捷,务必控制好时间,切忽因控水过久而影响其他抢救措施。以能倒出口、咽及气管内的积水为度,如排出的水不多,应立即采取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急救措施,同时尽快联络医疗机构急救,医生在抢救过程中会酌情使用强心药和呼吸兴奋剂,对尽快纠正呼吸循环衰竭常有很大帮助。
此外,邓颖提示,淹溺后身体会急剧降温,复温对纠正体温过低造成的严重影响是急需的,尽量使患者体温恢复到30―32度,但复温速度不能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