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一为吴韵喆。制图:李贺冉
东北网8月22日讯 6岁学习小提琴,13岁成功考入了号称“音乐天才培养摇篮”的英国梅纽因学校,并获得4.2万英镑(约42万元人民币)的全额奖学金,作为目前在该校就读的唯一一张“中国脸”,15岁的哈尔滨男孩吴韵喆用他的坚持、乐观书写了颇带传奇色彩的音乐求学之路。
暑假回到哈尔滨老家,吴韵喆忙得不亦乐乎。这几天,他应哈尔滨知名小提琴制作师赵阳的邀请,为25日即将举行的赵氏小提琴展演做交流顾问。趁短暂的休息时间,记者采访了小韵喆,还原了他艰苦并快乐着的音乐求学历程。
为一小时课坐8小时火车
吴韵喆的妈妈是哈尔滨人,爸爸吴俊是南京人。前些年,一家三口迁居到了南京。吴俊夫妇让小韵喆接触小提琴,起初只是想让孩子增加一些艺术上的修养。
6岁那年,小韵喆开始学习小提琴。只学习了一个月,小韵喆就展现出了他对小提琴的极大兴趣和天赋。他稚声稚气地告诉父母说:“长大了,我要当最棒的小提琴家!”放弃了他最爱的玻璃球、游戏纸牌,小韵喆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放到了学习小提琴上。
搞艺术需要天分,但更需要的是坚持。为了提升小韵喆的琴技,吴俊为他找了一位上海的老师。每个周六,是父子俩从南京坐火车去上海上课的时间。为了一小时的琴课,小韵喆天不亮就起床,坐上早上七点多开往上海的火车,当天他还要再坐火车返回南京,经常凌晨一两点才到家。有时从上海返回南京的车票没有座位,父子俩就背靠着背坐在车厢地上。
连闯三关考入“音乐天才培养摇篮”
2010年,爸爸吴俊因公被派到英国,这个难得的机会成了小韵喆迈向高等音乐学府的转折点。
那年,12岁的小韵喆跟随爸爸到英国生活,他的4位英国小提琴老师都惊叹小韵喆的小提琴技术,并推荐他不妨试着考下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学校之一——耶胡迪·梅纽因。
几乎没费什么劲儿,吴韵喆顺利通过了梅纽因学校入学的三道“高门槛”,这在别人眼中,是高不可攀的枝头。
小韵喆告诉记者,报考梅纽因学校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考生要将自己的乐器演奏录制成DVD寄到学校,学校会从每年收到的二三百份材料中选出十几份。
接下来是面试,要现场演奏两种不同风格的曲目,此外,面试官还会跟考生进行简单的交流。在这个阶段,梅纽因学校更看重孩子的潜力。“文化课不是入学的重要标准,乐器演奏技术水平也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你的可塑性强。”
最后一个阶段颇为与众不同,考生须在学校住上三天,和学校里的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活动。学校通过这种方式观察考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独立自主能力,看他们是否能够融入这个学校。乐观、亲切的吴韵喆毫无悬念地顺利通过了这个阶段的考核。
“音乐最重要的不是技术是灵魂”
这个暑假,小韵喆从英国回到哈尔滨,接触到了一些学习小提琴的孩子们。“国内学习小提琴的孩子们技术水平都很高,但是大多数孩子演奏曲子就像在练习,他们,不理解音乐。”
小韵喆告诉记者,在入梅纽因学校考试的现场演奏环节,面试官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我听到你演奏的《查尔达斯舞曲》中有着你独特有趣的东西。”
“《查尔达斯舞曲》的引子悲伤凄凉,每当我拉到这段时,我脑海中总浮现出一个流浪无家可归的孩童,心中感受着他无法回家的悲凉。当你给曲子融入了情感,曲子才会有灵魂,这一点是眼下国内琴童们所缺少的。”
当记者询问他可否向琴童们传授一些他的经验时,小韵喆认真地说:“学小提琴没有什么窍门,成就它的必经之路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