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同江8月22日讯 (记者 顾硕) 据省气象局预报,未来几天,两江流域将有一次中雨、局部大雨过程,同江段防洪压力严峻,前线人员正全力备战,迎接即将到来的洪峰。8月22日,记者抵达同江,用镜头记录抗洪一线上的抢险瞬间。

镜头一
在同抚大堤街津口乡,贪婪的洪水淹盖了古老的赫哲村,为了能够做到及时查大坝、探险情,每天都会有官兵驾驶上百搜冲锋舟往返这里几十次。
在众多人群中,记者发现有一人始终若有所思,表情凝重……
“我从小长在这里,对这一带都非常熟悉,你知道这里原来是什么样儿吗?”他言语中带有一丝哽咽。
“这里原来是美丽的赫哲族村庄,有小江南的美誉,每年都会能大量的游客来这里游玩。现在却只剩几棵半截柳树了。”
同江街津口被淹没。东北网记者 顾硕 摄
民兵辛龙。东北网记者 顾硕 摄
在交谈中记者得知,他叫辛龙,26岁,是卫垦村卫丰屯的民兵,他本打算今年秋收之后带着全家人去外地旅游,结果一场洪水淹没了他家30多垧地,愿望瞬间化成泡影。一个月前,他就早早把妻儿安置在亲属家,自己却在家中等待上前线。现在,他每天与战士们吃在帐篷里,住在帐篷里。
“这么美的村子没了,太可惜了,只要还有人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相信人定胜天。”
村民黄明山成运输主力。东北网记者 顾硕 摄
镜头二
“1、2、3,跑步前进。”在同江市抗洪一线上,人民子弟兵成了一道最美的绿色风景。连日来,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喊着口号,互相打气。
在同抚大堤街津口乡卫国段堤坝上,武警佳木斯中队携同森警哈尔滨支队的几百名官兵正在顶着烈日抢装沙袋。
铲土,装包,抗袋,战士们配合默契,一气呵成,一船8000多个袋子不到两个小时就能装满。

中午11时,又一轮冲锋。接到新的防汛命令,官兵们迅速列队,前往卫星村大坝。由于卫星村渗水村屯道路、房基都被积水淹没,为保证沿线安全,战士们到达指定地点,对大坝进行加高。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士兵告诉记者,连续7天的高强度的作战,许多官兵体力支出已经濒临极限,汗水、雨水更是让官兵身上起了大片大片的湿疹。为了保持战斗力,我们党员突击队带头拉歌,喊号子提高士气。经过奋战,堤坝上一道宽一米,高50厘米的防浪堤迅速筑成。
抗洪一线官兵与时间赛跑。东北网记者 顾硕 摄
镜头三
“我的船回来了,大家快把沙袋往船里装,前方5公里处有险情。”街津口村民黄明山成了运输队的主力。
“我们要把防汛袋快速运到卫国、卫星沿岸的堤坝上去,洪水面前,时间就是生命,挤出一点时间就能多装一个沙袋,多跑一趟船。”
60岁的黄明山干起活来,跟年轻人一样拼命,渴了喝一口凉水,饿了啃口包子。自从抗洪那天起,他就和战士们一起在一线驻守,并号召全村有船的村民为抗洪出一份力,至今依然不肯撤离。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上堤坝,多危险啊?黄明山态度坚决地说,我打渔20多年了,熟悉水性,在这里帮得上忙。为了抗洪,为了我们的家园,再危险,我也得上。
抗洪日记
8月22日
同江小雨转晴
几经辗转,终于抵达目的地。同江市区,宁静而又安详,像未曾发生过什么一样。抗洪前线,紧张而又忙碌,人人都在与时间赛跑,全力备战那场即将到来的洪峰。
站在大坝上,远远望去,村民口中说的那座具有民俗风情的赫哲村庄已不在,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洪水贪婪地侵占在这里,唯独几棵柳树在水中挣扎着露出枝叶,还能证实着这里曾经的存在。
惋惜,心痛,水火无情的体会让我心头一揪。来不及思绪,来不及悲伤。前线战士们的呐喊声让我又顿时缓过神儿来,快速投身到采访工作中。
战士们在前线摸爬滚打,奋力拼搏,没有铁骑铠甲,却坚不可摧。和平年代,广大官兵群众齐心协力,保卫家园的壮举成为了战胜洪灾最坚实的屏障。此刻,只羞于手指下的快门无法记录他们每一个人的身影。
第一次身处抗洪前线,第一次坐冲锋舟,第一次离开女儿……太多个第一次留在了我第一次来到的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