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只要还有明天,今天永远都是起跑线——东北网赴同江市受灾群众安置点采访纪实
2013-08-23 23:12:58 来源:东北网  作者:顾硕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同江第二中学三年六班黑板上的几行字格外醒目。东北网记者 顾硕 摄

  东北网同江8月23日讯 (记者 顾硕)无情的洪水让众多百姓失去了家园,受灾群众安置点这个临时住所,却能让百姓在危难时刻重温家的温暖。“从未被抛弃 从未被放弃”这句话,就像是百姓心中的一注定心剂。

   三年六班灾民自创“班训”

  “只要还有明天,今天永远都是起跑线。”8月23日,记者来到同江市第二中学的三年六班,黑板上一行整齐、醒目的大字是三年六班的“班训”,教室里的桌子被拼凑在一起,搭成了床铺,班里的8个成员在“班主任”张浩仁在精心照料下,生活有序。

  张浩仁告诉记者,这个班住着8个体弱多病、行动不便、需要特殊照顾的受灾群众。虽然他们看起来弱不经风,但是他们的心灵是健康的。百姓们自发在黑板上写下励志的句子和想说的话,相互鼓励,这是十分珍贵的。

  八岔乡的张玉珍是大家公认的三年六班“生活委员”,张玉珍虽然走路不方便,但她仍坚持每天到学校食堂,帮忙洗洗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俺家园子种了好几样菜,要是能摘下来拿到学校来用该多好。”热心肠的张玉珍还不知道,八岔乡的汛情严峻,她家的菜园子早已被淹没了。

  孕妇在安置点受特殊照顾

  在同江第二中学,每天晚饭后,三村镇的赵丽丽都会在志愿者的陪同下到操场散步。原来赵丽丽怀有身孕,而预产期就在九月份。

  23日晚饭后记者看到她时,她正在与志愿者石桂玲交谈。石桂玲告诉记者,陪赵丽丽散步、聊天是她每天的工作,因为担心赵丽丽产前抑郁,所以要经常了解她的心理动态,及时化解她内心的恐惧。

  赵丽丽说:“我目前的状态挺好的,在这里吃、住都很舒心,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二中的老师特意给了我两个被褥,对我真是太照顾了。”

  同江市第二中学徐校长告诉记者,安置点从17号开始接收入住,四层楼36个班共登记安置同江市462人。身患疾病、生活不便的特殊群众被单独安置。

  为确保灾民的灾后生活安定,同江市的志愿者团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当中有学生,有教师,有在岗职工,也有个体经营者,他们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领域,全身心投入到这个志愿者团队中来。

同江第一中学灾民安置点。东北网记者 顾硕 摄

  孝顺儿媳照顾94岁婆婆

  在同江市第一中学体育馆,记者看到体育馆内摆满了床铺,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群居在一起,聊聊天,说说笑,都各自找事儿打发着时间。

  庆安村的50多岁的刘凤霞言语不多,她每天的“事儿”只有一个,就是照顾好她94岁的婆婆。

  “家里年轻力壮的都去前线抗洪了,就留下我和婆婆。婆婆年纪大了,生活不能自理,一步也离不开人。”

  “这几天,志愿者可没少帮我,刚刚又来送来了饼干和鸡蛋。俺们家都是实实在在的人,谁对我们好,一辈子都不敢忘。”刘凤霞感动地说。

八岔乡村民哭诉着家里的遭遇。东北网记者 顾硕 摄

 

  记者手记  8月23日  同江 阴

  听到八岔段发生密集管涌的消息后,心情格外沉重。想到这些失去家园的百姓们,想到百姓们知道这个消息后的反应,我能做到的,就是去安置点看望他们。虽然个人力量微不足道,但此刻一句安慰的话,或许还可以宽慰他们的心。

  “家里房子被水泡了好几天,这次又涨水了,房子肯定没了。”在安置点里,时不时有人在小声地议论着。有些人不吱声,心里却明镜儿似的。

  终于八岔乡郝银莲的哭声,把大伙儿这些天压在心头的苦闷发泄出来。“家里什么东西都没拿出来,啥都没了,出来时就穿一个件半袖衫,老伴和儿子还在前线抗洪,儿子最喜欢的摩托车也被冲走了,贷了20多万的款,种的100多垧地,全没了。”

  我站在她面前,心里默默地跟着着急,“这可咋整,日子咋过。”安置点的工作人员走过来。“大姐,别哭了,房子没了,咱可以重盖,政府能管咱,你把身体哭坏了,可没福住上新房了。”简短几句话,郝银莲情绪平息了不少。

  在灾区,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志愿者,他们都在默默地奉献着,将爱心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去温暖灾区人民的心,这或许正应了三年六班的那句话,“只要还有明天,今天永远都是起跑线。”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