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洪水中筑起生命防线 人民子弟兵龙江抗洪抢险救灾纪实
2013-08-31 09:20:0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闫一菲 张斯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8月28日,沈阳军区的一名士兵在抢运沙袋。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黑龙江日报8月31日讯 今年入汛以来,我省多条江河连续多次发生洪水,导致堤坝险情不断,部分乡村被淹,险工弱段群众被迫转移,人民生命财产面临严重威胁。

  灾情就是命令。在汹涌的洪水面前,解放军、武警、森警、消防官兵和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第一时间奔赴前线,一次次冲在最前面,成为受灾群众的“主心骨”。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广大军警部队官兵舍生忘死、连续作战,顶风浪、筑堤坝,除险情、救群众,上演了一幕幕当代最可爱的人的大爱传奇,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冲不垮的生命防线。

  鏖战洪魔六小时

  “四嘉子乡告急!沿江乡告急!干岔子乡告急……”8月以来,黑龙江黑河段水位持续上涨,沿岸全线告急,多处堤防出现渗漏和管涌。黑河军分区紧急启动应急响应预案,调兵千余人奔赴抗洪一线,黑龙江黑河段区到处涌动着“迷彩绿”。

  8月7日,防汛警报紧急拉响,黑河市爱辉区小乌斯里村堤防多处发生严重管涌,危及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时值中午,饭堂里做好的饭菜一口未动,300名官兵闻令迅速集结奔赴现场。到达现场后,官兵们立即和村民们一起投入到紧张的封堵管涌战斗中。眼看大量江水不断向堤外涌出,边防某巡逻艇大队训练队队长魏明立即带领十余名水性好的战士跳入江中,在岸上人员的辅助下铺设防水布,这一下水就是6个多小时,直到内坡管涌全部封堵好,才裹着水淋淋的衣服上岸。此时,他们早已累得几近虚脱,一屁股坐在地上,半天才能站起来。

  下水官兵的衣服早已湿透,在岸上装运沙袋的官兵也挥汗如雨。时值三伏,不仅江里的水位居高不降,气温也连日攀升。沙袋还没扛上三五袋,官兵们的衣背已被汗水浸透,对此官兵们全然不顾,依旧干得热火朝天。

  吃午饭的时间到了,大家只简单吃了些面包、火腿肠,没有片刻休息便又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三万个麻袋用完了,几十车沙石装完了。望着被封堵得严严实实的管涌口,一身疲惫的官兵们,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关键时刻,还是要靠解放军啊!这次江堤出现险情,要不是你们及时赶来救援,我们整个村屯恐怕都要遭水淹了。”负责开小四轮往江堤上运沙土的村民张树国感慨地说。

  六百勇士战险堤

  8月19日,黑龙江同江段抗洪抢险进入半个月来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从18日晚上开始,当地下起大到暴雨,风雨交加使莲花河段4.9公里防洪大堤上4处出现漫堤险情,省军区某预备役高炮团、工兵团和驻军部队600余名官兵昼夜奋战,打响了保卫莲花河大堤的战斗。

  莲花河段位于同江市以东45公里处,黑龙江在这里形成一个长4.9公里的“U”字形河道,连日的江水暴涨使大堤不堪重负。19日凌晨,此段出现多处漫堤现象,如果决堤,同江市将会陷入一片汪洋。接到防汛指挥部的命令后,某预备役高炮团、工兵团和驻军部队官兵于凌晨4时赶到险段。

  由于下了一夜大雨,堤坝上泥泞不堪,车辆无法通行。莲花河漫堤段距取土地点有2.6公里远,只能通过人工肩扛背驮来加固大堤。紧要关头,高炮团团长闫继军第一个扛起沙袋,高喊一声:“同志们,跟我上!”沿着泥泞大堤向前冲去。随即,60名党员突击队员紧随其后,战士们纷纷扛起沙袋,跟着团长向前冲。途中,不时听到官兵“同志们,加油啊,人在大堤在,不让洪水进同江”的口号声,大堤上出现了一条1.2公里桔红色的长蛇阵。雨越下越大,泥水越积越深,道路越来越泥泞,官兵们顶着风雨艰难前行。雨水、泥水、汗水交织在一起,不少人已经看不清模样,但没有一人退缩。

  上午8时,预备役工兵团200名官兵携带冲锋舟和当地赫哲族村120艘渔船赶来增援。战士们往船上装载沙袋,再运往2.6公里以外的险段,使筑堤速度大大加快。经过7个小时的连续奋战,莲花河大堤上筑起4段总长1.5公里的防洪子堤,终于堵住了漫堤,确保了20万同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坚守孤岛七昼夜

  日夜暴涨的江水没有动摇官兵的抗洪意志,被洪水围困后,战士们更加英勇顽强。在二九O农场江段抗洪一线,鹤岗军分区某边防团一连5名官兵在副团长王春凯的带领下,与洪水鏖战七昼夜,始终坚守在被洪水侵袭的营区内。

  8月6日,洪水已逼近连队营区,全连官兵投入抗洪自救,在营区四周筑起一座长1300米的防洪子堤。15日,连队整体转移,留下少数战士监测水情,保护营院。在确定留守人员时,王春凯第一个表态留下坚守。营长许广勇、连长董革新和炊事班长丁健、电工周勇、油料员黄影祥、军犬引导员许庆祥也纷纷请缨。就这样,7名官兵组成了新的战斗集体。

  16日至17日,绥滨县两处堤坝先后发生200米宽的决口,而一连营区恰好处在两个决口的中间地带,左右夹击的洪水将连队围成一座孤岛。

  高出营区1.8米的洪水就像个巨大的水盆,时刻都有把营区吞没的危险。

  留守的7名官兵日夜不停地加固堤坝,排查险情。每天凌晨4时起床,一直干到深夜,有时干到凌晨。水上蚊子小咬成群,大家身上被叮出了大包,红肿溃烂,又痒又疼,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随着洪水不断上涨,院内积水增多,他们又紧急开起水泵昼夜排水,把洪水牢牢挡在大堤外。

  21日,记者乘巡逻艇行驶40公里,再转乘小渔船驶向营区,只见茫茫水野中红顶黄墙的营房格外耀眼。船到营区门口,一座两米高的大堤矗立在眼前,四周被防水布裹得严严实实。战士们各个满脸憔悴,眼中布满血丝。记者问王春凯,还要坚守多久?他坚定地说,“洪水啥时候退,我们就啥时候撤。”

  一名大学生士兵的誓言

  8月24日下午,孙吴县小桦林子大堤险段上武警黑龙江总队第一支队390名官兵正紧张地封堵管涌,突然有人大喊:“快来人!董翔晕倒了!”在一旁指挥的大队长王宏柱立即冲了过来,“快去叫军医!”军医张艳辉立刻对董翔进行胸部按压,并进行物理降温,“醒了,醒了!”周围的战士喊道。紧接着军医为他量了体温,一看体温表吓了一跳,“39.8℃,扁桃体严重发炎,必须立刻送医院。”董翔眯着眼,试图挣脱大队长的胳膊,“我不想去医院,休息一下就好了。”没等董翔说完,王宏柱就背着他朝救护车走去。

  在孙吴县医院里,虚弱的董翔不停地向王宏柱请战:“明天让我回去吧,我没事儿了。”“如果明天你的体温降了我就让你回去。”结果当天晚上董翔的体温升到了40.2℃。董翔这才和医生说了实话:原来他已经发烧4天,因怕不让他上前线就一直没有报告。那天扛沙袋时他实在坚持不住了,眼前发黑,腿一软就倒了。此时的王宏柱才想4天前他们冒雨堵管涌时,董翔第一个跳进水里,抡起大锤夯木桩,那天水温只有18摄氏度。

  21岁的董翔是山东青岛胶南市人,入伍前是北京城市学院动漫设计专业的一名大学毕业生。战友许宏成对记者说:“董翔干起活来像是在拼命。”董翔住院后,大家在他救生衣的背面发现了这样一段话:“我一定要在洪水中、大堤上寻找我大学生活中的梦想,让青春在军营中闪光。”

  现在董翔已经被送到哈尔滨的武警医院,病床上的他还在挂念着孙吴县的大堤。他对战友说,“孙吴洪水退时一定要告诉我。”班长张浩告诉他:“孙吴现在已经安全了,队伍要转战同江继续战斗。”“哎,可惜我不能和你们并肩作战了!”董翔说,“我从校园走进军营已经257天了,每一天都很有意义,能参加这样一次抗洪我感到无限的光荣,在与洪水的战斗中我得到了最好的磨练。”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