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同江市临时安置点的一天
2013-09-01 18:12:48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李发 李旭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1日讯 同江市公安局设置的灾区群众临时安置点位于同江一中体育馆内,该馆占地约3000平方米,目前已有839名灾区转移群众被临时安置在这里。

  女警服务队:她们的“小事”

  “民警同志,我的被子不见了,你们帮我找找呗?”一名老者来到安置点临时警务室前向民警求助。两名女警服务队的女民警和两名边防战士立即配同老者来到他的铺位前,向他周围的“邻居”打听:“老乡,你们看到他的被子了吗?”

  这是发生在同江市公安局设置的灾区群众临时安置点的一幕。这个安置点位于同江一中体育馆内。据民警介绍,该馆占地约3000平方米,目前已有839名灾区转移群众被临时安置在这里。这些群众来自同江受灾最严重的十多个村屯,年龄最大的已94岁,最小的仅仅4个月。在安置点可以看到,近千张床位被整齐的排列在体育馆内的,并按照村屯划分区域,每个区域均有村屯名称标示。室内干净整洁,地上没有垃圾杂物。受灾群众情绪稳定,或躺在床上休息,或聚在一起聊天,或织补衣物,还有一部分群众在大屏幕前关注各大媒体对当地灾情的新闻报道。在安置点内,来自卫生、医疗、民政、通讯等部门的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不断有群众到各个部门的办事点前咨询信息,接受服务。这其中,最不起眼的就要数同江市公安局设置的临时警务室,最忙碌的是在这个小小警务室值班的两名同江市公安局女警服务队的女民警。

  位于同江一中体育馆的临时安置点

  井然有序的临时安置点

 

  郑晓君,38岁,同江市公安局治安大队民警。路晨,38岁,同江市公安局户籍民警。平时,她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地工作着,上班为民服务,下班照顾家人。原本过着平常生活的她们被这样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打破,如今,她们的工作岗位换成了这个偌大而熙攘的临时安置点,她们的工作是给受灾群众寻找失物、开具临时身份证明、照顾老人、看孩子等等。往往一件事还没处理完,好几件事又需要她们解决。“你们累吗?”记者们这样问,两位女警默契地相视一笑,“不累,习惯了,百姓的事就是我们的事。”

  路晨是一个13岁大男孩的妈妈,郑晓君是一个10岁小女孩的妈妈,她们每天大部分时间要在临时安置点帮助受灾群众,而她们的丈夫则都在抗洪大堤上,两个孩子便成了这两位民警母亲最大的惦念。特别是郑晓君的女儿最近不小心崴伤了脚,但她却没有时间回家好好照顾自己的女儿。说到这,郑晓君眼睛有点红,但随后她又说孩子大了,能自己给脚上药,这还有很多比我女儿小的孩子,她们更需要我们的照顾。当看到有些孩子只穿着单衣来到安置点后,路晨,郑晓君两位女民警陆陆续续从家里拿来了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给受灾群众的孩子。“天越来越凉,这些孩子着凉了可咋办,看着就心疼。”当记者问到这里的受灾群众是否支持她们的工作时,两位女民警愉快地说,通过每天的相处,她们已经和这些百姓“打成一片”,受灾群众特别支持她们的工作,彼此的关系相处的非常融洽,有时候她们在安抚群众的时候,这些百姓也很惦记她们,叮嘱她们工作别太累,要注意身体。

  消防官兵为群众送来灭火器并教授使用方法

  在路晨,郑晓君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她们常常要“撇下”记者,急匆匆地去为受灾群众服务。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没有看到她俩坐着歇一会,或喝一口水。她们说,等洪水退却,她们要在每个村屯居民全部安全返乡之后才能撤离,而即使村民返乡的这一个过程,也大概需要两三个月之久,她们会一直在这里,直到最后一个村民安全返乡。在同江市公安局,像路晨,郑晓君这样驻扎在临时安置点的女民警,共有22人,分布在同江一中、二中、市幼儿园等7个临时安置点,这些女警有刚刚入警的小姑娘,也有即将退休的老民警。还有一位女民警,一名公安现役部队官兵组成的夫妻警务室在为受灾群众服务着。她们同样是普通的女性,平日里承担着母亲、女儿、妻子等不同的角色,但在洪灾面前,在百姓面前,她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称呼:女警服务队民警。她们的工作就是事无巨细地为受灾群众服务,解决处理好她们的衣食住行,把百姓当成亲人,把百姓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相对于在堤坝上奋战的男性,她们的工作是琐碎和平常的,但她们一样伟大,她们的伟大不在于做了多么重要的大事,而是她们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了极致,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小事,安抚好每一个受灾群众,就是她们之所以伟大的全部理由。


 

  受灾群众:我们的“大事”

  在临时安置点,我们发现,在这里临时居住的大多是老幼和妇女,男性青壮年非常少。据了解,每家每户的男人几乎都在抗洪前线协助当地民警和公安现役部队抗洪抢险,只有在晚上才会回到临时安置点看一看家人。家住同江市三村乡建国村的刘继云今年已经58岁了,她是最早一批来到临时安置点的村民。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她天天惦记家里的100多只羊,晚上睡觉都不踏实,就想赶快回去喂羊。民警在得知她的情况后,专门返回了她家,将100多只羊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这下刘大娘的心可算是彻底踏实了。她对记者说,感谢这些民警,她们真是太辛苦了,为我们忙前跑后的,做了不少实事好事。我现在在这待的很踏实,这里就像是个和谐的大家庭。这几个姑娘(女民警)不容易,在我眼里她们还都是孩子,我特别愿意帮着她们做点事,省的她们每件事都要操心费力的。

  同江市公安局群众安置点警务室

  受灾群众正在关注媒体对灾情的新闻报道

 
 

  黄菲菲、刘春玲一家。

  黄菲菲今年36岁,刘春玲今年37岁,她俩也是三村乡的居民,她们的丈夫都在堤坝上抗洪,她们在安置点每天的生活就是照看着自己的孩子——一个5岁,一个7岁的男孩。刚来到临时安置点的时候,她俩心里也着急上火,一是惦记着还在堤坝上的“孩他爹”,二是惦记家里的豆子地。民警知道她俩的情况后,对她们及时地进行了安抚和劝导。民警看到她俩的被褥有些薄,便为她们的床位加了条厚毛毯,看到两个小朋友穿的少,就给他们带来了应季的衣物。现在黄菲菲和刘春玲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住在附近的孩子们经常围坐在一起听刘春玲给他们念故事书,而黄菲菲则安静的坐在一旁继续绣她未完成的十字绣,并时不常的和附近的姐妹们交流针织技巧。她俩对记者说,感谢民警为她们两家做的这些事,每当她们的丈夫回来时,她们都说:“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孩子们也很好,你们就安心地在堤坝上抗洪吧,我们不给你拖后腿。”

  三村乡宏伟村村民张宝义坐在室外悠闲地晒着太阳,旁边放着一副帮助他行走的医用拐杖。他对记者说,自己多年前患上了股骨头坏死,行动非常不方便,这次洪水来袭,要不是民警及时救助,没准就跑不出去了。来到临时安置点之后,立即有医护人员对他的患病部位进行了诊断,并建议他好好休息补充营养。目前,张宝义虽然行动上略有不便,但精气神很好。阳光下,他感慨地说:“还得说是现在党和政府给予我们的政策好哇,种地给我们免税,让我们收入增加,洪水来了还及时帮我们疏散转移,怕我们惦记家里,还把我们的财物都搬了出来。我听说不少民警自己家被水淹了都顾不上,跑来给我们帮忙,你说我们能不感激吗?我就是腿脚不好使,不然我也上大坝上抗沙包去!”“张宝义你就吹吧,你那腿脚能行吗?”坐在他旁边的乡亲趁机开起了他的玩笑,张宝义一本正经地说:“那是当然,党和政府给了咱这么好的政策,咱得知道回报。”还有一位大哥的手在抗洪救灾时不慎负伤,他表示要尽快养好伤,再回到堤坝上多做点贡献。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受灾群众的心理都有一个从担心家里财物安危到心平气和在这里等待洪水退却再返乡的过程。这样一个心理转变离不开同江市公安机关民警对受灾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细致入微的安抚,引导。对于受灾群众而言,以前的“大事”是赶紧回家保护好多年积攒下来的“家底”,而现在的则是把临时安置点当成自己的家,照顾好自己和家人,配合当地党委、政府的安抚工作,等待洪水退去。当下,平平安安,稳定乐观地面对现状,成为了受灾群众心中最重要的“大事”。

 

  女警服务队民警与百姓交流

  女警服务队民警照顾老年人

  夫妻警务室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