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送石料

快速在堤坝斜坡处加筑砂石袋
生活报9月2日讯 继黑龙江洪峰通过后,紧接着,松干洪峰也将进入黑龙江同江段,同江市进入今年抗洪“决战”期。目前,同江市相关部门、当地抗洪群众和武警官兵正在紧张地“备战”中。9月1日,本报记者连续来到了黑龙江同江段的多处沿江堤坝处看到,为了这次“决战”,黑龙江同江段的沿江堤坝全部采用“外捆”式扎绑,已经“全副武装”。
打桩粘“不干胶”筑起坚固石堤
10时10分,记者在莲花口挡护堤坝前看到,堤坝较记者几天前来时“长”高了一米半,整个10余公里堤坝如同连绵的“砂石山”挡在黑龙江与城区之间。据武警黑龙江省总队于耀威介绍,经过近一个月与洪水较量,他们总结出许多全新的抗洪方法。这里的堤坝就与普通砂石袋坝明显不同,筑坝前需要先在冰冷的水里“打桩”,每隔两米固定一根,捆绑结实,再往木桩间倾泻大量砂石。然后,用可反复冲刷的无纺布“盖”砂石上,如同用“不干胶”牢牢地粘住堤坝群。
筑堤留倾斜角不让洪水“钻空子”
记者走访发现,莲花口沿江十余公里堤坝群之间形成30度倾斜角,如同一个个“楔子”伫立在江水中。
据介绍,堤坝在洪水中长时间浸泡,与每个大风浪“亲密接触”,被冲刷次数为洪水前的上千倍。由于当时部分堤段的角度接近直角,给了洪水“可乘之机”,顺着砂袋缝隙涌进堤坝。发现这一“漏洞”后,抢险人员改变筑堤角度,将倾斜角调整为30度,有效地遏制了洪水“钻空子”。
用绳索捆石坝
风浪再大也不怕
12时40分,记者在位于黑龙江同江段的哈鱼岛附近看到,这里的留守村民和武警官兵正在水中“捆绑”堤坝群。据当地留守村民刘先生介绍,黑龙江同江段的堤防可以说被不断地“精雕细琢”。由于同江段早晚温差很大,造成木桩、碎石、砂袋和无纺布等防洪材料湿度明显增加。为了有效延长堤坝群“寿命”,抢险人员每一次打桩和加盖无纺布后,都立即用直径3厘米的绳索捆绑堤坝,有的险工弱段甚至在无纺布上捆绑十余道绳索,极大地提高了堤坝的防洪能力。
压封碎石减少铺垫后的缝隙
13时50分,记者在位于三寸镇的五村堤坝前看到,武警官兵正在分装碎石块。“防洪石块分为大巨石、中型石和碎石块三种,同江段深水区域的堤坝前设防时通常用大石块进行压坑处理,增加堤防缓冲度,防止洪水大量倒灌。而常规设防均采用中型石进行铺底加固,这样能阻挡洪水的冲刷时间。目前,在同江段的所有低洼水段和江段都采取了一级设防加固,也就是在所有低洼段和围管点位进行碎石封压,这样做最大的益处就是使低洼层里铺垫后的缝隙明显减少。”武警黑龙江省总队佳木斯支队杨立冬告诉记者。
铺盖防滑料增大堤坝夜间防洪能力
在黑龙江同江段即将迎来松干洪峰“攻击”前,当地抢险人员已经不分昼夜守护在堤防前:白天,所有堤防在木桩、砂袋和石料的加固下“武装到底”,所有沿江堤岸全部采用外捆式扎绑。但这里夜间风力通常在三级左右,如何再次加强堤防夜间的抗洪能力成为关键环节。目前,抢险人员在每天夜晚即将来临前的几个小时内,都提前在堤防群的每个木桩和砂石袋上铺盖一层三角形防滑料,加快夜间水流的流速,然后再迅速固定住,有效地增加了黑龙江同江段的夜间防洪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