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用好黑土永续绿色
2013-09-23 09:42:44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桂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呼玛县画山景区一角。

  ——让金字招牌亮起来

  生活报9月23日讯 “皮之不在,毛之焉附”——发祥孕育了龙江绿色食品的广袤黑土,让人赞叹,让人爱戴,更惹人关爱。科学用养黑土地,已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我们拥有的黑土何其珍贵

  对黑土,当今学术界的共同评价有四:世界宝贵的不可再生的农业资源,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最具生产潜力。这四点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词:何其珍贵。而我们能拥有这样的黑土地,又是何等幸运!广义上的黑土泛指人们感官认识到的“黑土地”,主要包括典型黑土和与典型黑土接壤或呈复区分布的黑钙土、棕壤、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等土壤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土层较深、颜色较暗、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较肥沃。东北三省共有黑土资源约11.5亿亩,其中70%以上分布在我省。我省黑土以典型黑土、暗棕壤和草甸土为主。我省现有黑土耕地面积1.48亿亩,占东北黑土耕地总面积的63.9%。

  东北黑土有力地支撑了这里的粮食生产,使这里成为名符其实的“北大仓”。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以盛产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等闻名于世,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和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产量一直占全国的20%以上,被形象的誉为中国粮食安全的“稳压器”。

  东北三省一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当前的贡献能力,其巨大的粮食增产潜力也十分可观。据统计,自1980年到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由6410亿斤增加到10930亿斤,净增4520亿斤,增幅70.5%。东北三省一区粮食总产量由788亿斤增加到2356亿斤,净增1568亿斤,增幅199%,增长量占全国总增产量的34.7%。

  自1980年到2010年,我省粮食由292.6亿斤增加到1002.4亿斤,净增710亿斤,增幅2.4倍,是全国增幅的3.4倍,是东北三省一区增幅的1.2倍;增长量占东北三省一区总增产量的45.3%,占全国总增产量的15.7%。

  2011年,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粮食产量2633.8亿斤,占全国的23%。其中,黑龙江省粮食产量1114.1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9.8%,占东北三省一区的42.3%;人均占有粮食2908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

  不仅如此,目前,我省黑土区中低产田面积约占70%的比例,若采取适当措施加以整治,可使耕地地力普遍提升一个等级,按平均每亩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00公斤的保守数字计算,我省还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0亿斤以上!


 

  我们使用的黑土正在流泪

  尽管我省松嫩、三江两大平原的黑土耕地开发利用时间长的有一、二百年,短的仅有几十年历史,但却走过了中原几千年的土壤演变历程。其主要表现是:土壤侵蚀加剧,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质量急剧退化,综合肥力下降;面源污染逐步加重,耕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些人为和自然的交叉作用,正在导致黑土耕地质量明显退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壤的性质,左右着土壤肥力水平。黑土在开垦前表层有机质含量多在6%~8%之间,低于3%的比较少见。依据资料记载对照,黑土开垦20年后有机质大约减少1/3,开垦40年后大约减少1/2 ,开垦70~80年后大约减少2/3。据对定点监测检测数据结果统计,2010年黑龙江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6.8g/kg,比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以下简称“二普”)的43.2 g/kg下降了38%。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界定,黑龙江省获得农作物高产稳产所必须具备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中、西、南部地区应保持在30g/kg~40g/kg,东、北部地区应保持在40g/kg~60g/kg。而目前中、西、南部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17g/kg~25g/kg,东、北部地区32g/kg~35g/kg ,均明显低于高产农田所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界定水平。

  不仅如此,耕地质量退化还面临耕层土壤养分失衡加剧,土壤有益微生物群落活性降低,土壤物理性状变劣、板结硬化、耕性变劣等问题。

  我们需要的黑土亟待保护

  作为我省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之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壮大绝不能失去黑土地这个绿色摇篮的支撑与庇护。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已经对黑土资源保护和耕地质量建设日益重视,并采取各种措施治理保护,但由于资源保护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目前已经受伤的黑土地亟待更加有力的保护和细致的呵护。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省对黑土资源的保护存在着缺乏长效机制,投入严重不足;项目多头实施,缺乏统一管理;系统规划缺失,体制机制落后等突出问题。黑土资源保护和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涉及农业、开发办、财政、水利、国土、环保等多个政府部门,其建设内容也涉及到方方面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农业部门负责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但农业部门对各部门实施的黑土资源保护或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很难做到统筹协调。各部门之间对黑土资源保护和耕地质量建设的认识不统一,建设标准以及执行的规范不一致,工程建成后对耕地质量的改善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这些问题在客观上制约了黑土资源保护和耕地质量建设的推进。而且,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家庭承包经营制,耕地主要由农户家庭使用,但目前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耕地质量建设的激励机制,农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如何让政府、部门、社会、农民拧成一股绳,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实现“保护耕地数量”与“提升耕地质量”同步,已经刻不容缓。

  规避污染再治理风险:

  专家亮剑

  除了农业生产自身因素,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资源环境承受的压力正在逐渐增大,对农村土地、大气和水的质量状况带来的隐患也在不断增加。如何规避“污染再治理”风险,让黑土金字招牌亮起来?

  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所长王乐凯:

  “应该清醒地看到,我省拥有发展绿色食品得天独厚的条件,并非是我们做的好,而是我们的自然生态造就了得天独厚的生产优势,让我们可以用很少的投入就可生产出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

  多年来,我们连续对黑龙江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大米进行抽检数百份样品,绿色食品大米涉及的16种农药、无公害食品大米涉及的7种农药均未检出,所检的无机砷、汞、铅、镉也未超标,安全质量非常高。但近年的普查结果表明已有个别样品铅、镉超标;而重金属一旦污染,其治理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还不能短期见效。近期倍受关注的湖南所产大米镉超标的事件,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发展绿色食品,“青山绿水”是最大的本钱。我省应严格杜绝新增污染的出现。这除了对环境的保护、面源污染的杜绝,还要特别注意对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安全评估,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纰漏。

  省土壤肥料管理站研究员付建和:

  多年来跟踪研究黑土耕地变化的省土壤肥料管理站研究员付建和,在采访中向记者道出了他的良策——从“增、提、蓄、改、防”五个方面入手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即:以增加有机物料还田为核心,主攻秸秆还田,扩大有机肥施用面积;以节本增效提高化肥利用率为目的,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以蓄存土壤水分、平衡耕地养分为根本,营造良性土体结构;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挖掘生产潜力;以防止耕地退化和污染为前提,严格把好物质投入关,进而建设安全、肥沃、养分协调的高标准良田。

  付建和说,对待黑土,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作物秸秆还田,千方百计增加有机肥数量。在玉米主产区,推广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生物堆腐造肥还田、过腹还田,补充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在水稻主产区,推广留茬40cm以上翻埋还田并应用生物催腐技术或在翻地时将稻草直接压埋还田;搞场地式稻草生物发酵造肥。在豆麦产区,全面推行机载式秸秆粉碎抛洒还田和复种(间种)绿肥技术。同时,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确保投入养分的平衡,通过肥料的合理利用来培肥地力,保护耕地。

  付建和说,在科学用地养地同时,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耕地质量变化预警系统,加强对耕地质量提升的研究,增加技术储备。根据全省耕地面积和土类分布,设立耕地质量监测站点,运用“3S”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对耕地生产环境、综合产出能力进行评估,对苗情、生物量、辐射量、土壤含水量进行适时监测,逐步建立粮食生产管理科学支撑体系。

  黑土地上的人格外享受丰收的喜悦。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