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冰城"以房养老"遇冷 老人不认同银行零业务等瓶颈待解
2013-09-24 09:55:45 来源:生活报  作者:王焱麒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9月24日讯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一时间成为舆论热点,按计划“以房养老”政策将于2014年上半年试行推广。

  “以房养老”,哈尔滨的银行、老人还有相关政策法规等都准备好了吗?连日来,记者从哈市各家国有商业银行了解到,对银行而言,“以房养老”就是“倒按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哈市红旗大街上的一家银行推出“倒按揭”业务至今已一年,但业务量为零。与此同时,哈市其他四家国有银行相关人士也讳莫如深地表示,“还没接到文件”、“不好操作”、“即使有办的也很难通过审核”……“以房养老”在哈遇冷,原因是什么?还有那些瓶颈需要突破?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现状:“以房养老”在冰城银行“零”业务

  23日9时许,记者来到红旗大街建设银行,询问是否有“以房养老”业务。营业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银行还没有开办此项业务,无法办理。随后,记者又询问了红旗大街上的交通银行、长江路上的农业银行以及地段街和田地街上两家银行,各家银行均表示目前还没有开通此项业务,短期内是否开通要等上级银行的通知。不过,目前看,短期内没有开通此项业务可能性。

  对于没有开通“以房养老”业务的原因,一家国有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虽然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但就哈尔滨目前的现状来说,要实行起来还有很多困难,不是银行一家就能够做得到的,还涉及到房屋产权、继承权,甚至与老人和儿女之间的亲疏关系也密切相关。同时,要施行这样的民生工程,需要有可操作性细则来支撑,在政策不明的现状下,银行只能观望。另一家国有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他们没有接到上级相关文件,“以房养老”是一项庞大工程,目前,哈尔滨还不具备开展的条件。

  目前来看,“以房养老”在哈尔滨遇冷,是个现实。但,这一现实问题的瓶颈又在哪里呢?

   瓶颈一:老人不认同

  “有房才有家抵给银行不如留给子女”

  “养儿防老”、“有房才有家”等传统观念在哈埠老人的观念中可谓根深蒂固。采访中,绝大部分老人并不认同“以房养老”。

  76岁的朱昌云老人和女儿住在一起。她告诉记者,2009年老伴儿没了,她便搬到女儿家一起住。“我没有工作,老头儿在时靠他生活,现在我就靠着出租在建国公园附近的老房子养老。老房子一年能收1.8万元租金,平时买点菜啥的,给女儿家贴补点儿,住着也挺仗义,没有抵给银行的打算……”提到“以房养老”,朱昌云老人连连摇头,“没有房子,在儿女身边根本抬不起头,我不想成为他们的累赘。有个老房子,也算是给孩子留下点遗产。”

  与朱昌云老人的观点一样,在兆麟公园遛弯的张贵清老两口也认为“以房养老”不靠谱:“老了老了,没有自己的窝哪行?抵给银行不如留给子女,有房才有家。”接受采访的老人无一例外地表示,没有房子,晚年生活就没有保障,不会选择“以房养老”。

  此外,一些受访者还担心“房子抵给银行容易激发家庭矛盾,凉了儿女们的心”,一些老人认为,“一家人和谐,儿女都很孝顺,手头紧巴点儿也没什么,不会将房子抵给银行。”

    瓶颈二:银行不愿办

  “这类小额业务风险高麻烦也多”

  “以房养老”,在哈难推广,除了冰城老人大多来自山东、河北,家庭观念重而持排斥态度外,银行方面对此项业务“不感冒”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采访中,记者听到银行方面人士表示,这类业务,因为涉及到房屋产权、老人健康突发意外和老房子动迁等客观因素制约,费力费时不说,有时还不会讨好。

  有业内人士分析,“以房养老”作为一项业务,银行自然会把风险降到最低,从而用高门槛来规避潜在风险。据其介绍,首先,在房屋产权认定上可不仅仅是看房证这么简单,有的老人还有遗嘱,甚至做了公证,这类房子虽然是老人的,但老人一旦意外去世,房屋产权就会出现纠纷。其次,老人的房子一般都是建造年代较早的老房子,很可能涉及到动迁等问题,因动迁而产生的进一步赔偿协商等,势必会增加这类小额业务的复杂性,甚至是纠纷。因此,银行对这类业务也有点“不敢染指”。再有,住宅的产权只有70年,老人在抵押房产时,其房屋的使用年限很多已经不足30年,房子本身的增值,甚至是保值的空间很小,这就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同时,房产市场中长期走势不明,也是各家银行尚未开办该业务的原因之一。

  瓶颈三:算账不合适

  “倒按揭”收益不如卖房或租房

  记者采访了解到,现在一些银行为规避风险,开展的“以房养老”业务往往门槛较高,贷款期限一般最长不超过10年,利率也较高。那么,“以房养老”即“倒按揭”与卖房、租房相比,哪个收益更大呢?对此,哈尔滨温氏房产副总经理许之顺为我们进行了分析。

  据介绍,目前将房子抵给银行,作价一般比市场价低40%。以一套估值50万元的房子为例,老人最多可从银行贷款30万。贷款期限为10年,本金加利息分摊,老人每个月可得3000多元,而十年后要处理掉房子偿还贷款。在获取收益方面,房产与租金都有上升空间,老人将房子出售或出租,都要比“以房养老”合算。

  采访中,不少市民也表示,“倒按揭”只有十年,而人们越来越长寿,十年后老人将房子处理了拿什么保障自己?还不如把房子出租。而且,老人如果有两套房,即便卖掉一套,现在一年低风险理财收益率都有4%—5%,每月利息都有两三千元,应该比“倒按揭”更划算。

  多方建议:推行“以房养老”完善制度是关键

  目前,“独生子”们面临着赡养老人的巨大压力,客观地讲,“以房养老”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养老新模式。如何让“以房养老”有其存在的空间,尚需多方合力。

  哈理工大学肖利哲教授说,首先,老人得转变“养儿防老”观念,一对夫妻养两对老人,是不现实的,未来养老趋势是自己花钱养自己的老,除了养老金,“以房养老”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省某证券机构张仁宇建议,“以房养老”涉及房产、金融、保险、社保、民政等多个部门。首先,要制定好规则,即政策细则,让其具有可操作性,老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号入座,甚至可以有两种以上的选择方案。有了政策,银行方面就要让政策落地,同时构建完善的房产评估、政策咨询、纠纷仲裁等机制。比如,房价出现波动,由市场化的保险公司来分担银行的风险。

  市民许先生认为,“以房养老”政府应该介入主导,同时给出优惠政策,让其变成福利。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银行是国内较早试点“养老按揭”的银行,但多地交易量也为零。看来,“以房养老”被认可,需要改变观念、健全机制、搞好配套服务,尚需多方面的努力。

  -链接:

  啥叫“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这种养老方式被视为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