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9月25日讯 9月24日,位于哈市道里区地段街与田地街交口,征拆地段只剩下地段街63号的“孔雀美发厅”的这部分楼体孤零零地立在废墟之中。美发厅已经停业,玻璃窗上的一张停业通知落款为9月18日,显示着停业时间,窗上还贴有几位美发师的电话,方便老顾客联系。记者在此停留看到,不时有一些中老年市民在此驻足,拿出纸笔,记下电话号码,拿出手机,在牌匾下拍照留念。半百“孔雀美发厅”,承载了冰城人太多的记忆,牵动着万千老哈人的情怀。半个多世纪里,这只“孔雀”走过了怎样的风风雨雨?又经历过怎样的辉煌?记者拨打玻璃窗上的电话,联系到美发厅现任经理汪国维和几位资深理发师,打开了承载“孔雀”半世纪风雨情的宝盒。
1956年到1973年
从“东明堂”到“孔雀美发厅”
“直到拆迁前,‘孔雀美发厅’还保持着男宾在一楼、女宾在二楼理发的传统。”
据“孔雀美发厅”现任经理汪国维介绍,1956年,“东明堂”成立国营理发店,地点就在现在的地段街63号,那时还是一间平房,大门开在田地街上。而那时的“孔雀”仅是现在石头道街附近的一家不起眼的小美发店。1956年到1973年期间,“孔雀美发厅”和“东明堂”同属道里区服务局下属的美发总店。那个时候各区美发总店下设中心店,管理区域内美发厅。道里区的中心店是中央大街美发厅,当时鼎鼎有名的“松花江美发厅”和“北方美发店”也都是中心店。
1970年,“东明堂”在原址上建起楼房,1973年与“孔雀”合并,成立了现在的“孔雀美发厅”,盛极一时。
计划经济时代,理发是要凭票的。由于美发厅少,顾客多,经常出现拥挤。1982年,“孔雀美发厅”扩建二楼,两层楼共近150平方米。“直到拆迁前,我们还保持男宾在一楼、女宾在二楼理发的传统。”汪国维说。
普通工作日
一天能剪掉两麻袋头发
上世纪70年代
“年前的时候,我们都要忙到半夜一两点钟。”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哈尔滨,分工多是根据地域划分:山东人卖煎饼,湖北人理发。汪国维说,店里的师傅,有一小部分来自哈市服务技术学校,而大部分则是来自湖北的理发师。“这些老师傅一对一、手把手地向年轻人传授技术,毫无保留。”
建店之初,“孔雀美发厅”就有烫发、造型等业务,种类比较齐全。因为面向工薪阶层,价格实惠,服务到位,加之理发师技术娴熟,很快就吸引了不少回头客。到了1973年,“孔雀”的店员多达20余人,平日里顾客非常多,需要排号。一天下来,店里能收拾出两麻袋头发。今年59岁的理发师李淑芝在“孔雀”工作了三十多年,她清楚地记得,“当年遇上结婚的好日子,一天能有二三十个新娘来盘头,四个师傅都忙不过来。”“年前,我们都要忙到半夜一两点钟。”说到这些,老师傅耿东来眼里透着光彩。
店员还曾与明星一起演戏
接待过不少名人
“瞧,这张就是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和我们的合影……前些年,影视明星申军谊在哈市拍影视剧,也来店里做过发型。”
光顾“孔雀”的多是普通市民,不过由于名声在外,也接待过不少名人。原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就曾光临该店。影视明星申军谊在哈拍电视剧时,也曾到该店做头发,最后请“孔雀”原来的负责人在他主演的剧中客串了一个角色。
汪国维今年76岁了,不过说起当年来到“孔雀”的名人,激动得像个孩子。他拿出一摞尘封在箱底的老照片,如数家珍。“瞧,这张就是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和我们的合影……前些年,影视明星申军谊在哈市拍影视剧,也来店里做过发型。”
汪国维说,无论改制前还是改制后,“孔雀”一直保持平民本色。1973年,男人剃头两毛五;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烫个头也就一块五,不过在当时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烫头涨到15元,五六年前涨到60元,后来一直没变过。“虽然价格不贵,但客人多啊,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们最好的一天收入近5000元。”
“雷锋服务队”
免费服务数十年
电话号码老顾客倒背如流
“为病患、不能下楼的老顾客直接上门服务,也是店里的一个老传统。一个电话打过来,我们就会派顾客指定的师傅上门服务。”
作为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单位,“孔雀美发厅”数十年如一日,从开业至今,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
该店有一只“雷锋服务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在哈市抗洪抢险和多项公益活动中,都坚持免费为抗洪官兵、普通百姓理发。在百姓心中,“孔雀”的口碑越来越高。为此,理发店也获得“省市劳模单位”、“模范集体证书”等多个荣誉。
“为病患、不能下楼的老顾客直接上门服务,也是店里的一个老传统。一个电话打过来,我们就会派顾客指定的师傅上门服务。”时至今日,美发厅的服务电话,不少老顾客还能倒背如流。
国营变私有
重新定位为中老年人服务
“‘孔雀’保留的传统理发手艺还是被众多老顾客所喜爱。”
2003年,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精简机构,“孔雀美发厅”从国有资产中剥离,被当时的店长、汪国维的妻子刘月华收购。而留任的员工也由工资制改为利润分成制。“当年所有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又被重新返聘。2003年前退休的员工,由理发店支付养老金。”汪国维介绍。“大锅饭”终结了。不久后,店里的年轻职工开始自谋出路。
经历过“黄金时代”,进入新千年,各种高档时尚的美容美发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港式染烫成为年轻人追赶的时尚,连哈市最有名的哈尔滨美发厅、松花江美发厅等大型店都萧条了,“孔雀”的生意也受到了冲击。
一人挑起大摊子,刘月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丈夫汪国维商议后,她根据理发师年纪比较大的特点,将“孔雀”服务对象定位在中老年群体。“随着时代的变迁,‘孔雀’保留的传统理发手艺还是被众多老顾客所喜爱的,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没什么吸引力了。”汪国维说。
如今理发师各“纷飞”
两位老员工开起“老孔雀”
“如果附近有合适的房源,我们还有可能会考虑重开的。”
记者在“孔雀”停业前最后一天17日的营业单据上看到,当天有两位老顾客前来理发烫发。“他们是多年的老顾客,听说是最后一天营业,特意来的,就是想再看看这里。”汪国维说。
据介绍,此次停业前,“孔雀”仅剩6个理发师。而随着停业,这些理发师也各找门面“纷飞”了。目前,两位老师傅在地段街新开了一间以“老孔雀”命名的理发店,继续为老顾客服务。
记者向汪国维了解到,他曾想过重开“孔雀美发厅”,但或许只能是个美好愿望,“年轻人不愿意学老手艺,老师傅不会剪新发型。老手艺面临失传。老孔雀很难再开屏了!”汪国维感叹道。
不过,小汪的看法有所不同,汪国维的儿子汪帅告诉记者,他曾考虑过创新经营:“保持老传统的同时,增加针对年轻人的服务项目。如果附近有合适房源,我们还有可能会考虑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