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8日讯 金秋时节,秋菜熟了。9月26日,凌晨2点,道里区老机场路小赵家批发市场热闹非凡,道里种菜大王刘永满开着自己的福田小卡装着满满2000斤大白菜来到薛家,车还没停稳,就上来两个人直接把他家的大白菜包圆了。刘永满今年第一笔秋菜的成交额是700元。

道里区新农镇新兴村刘永满家的白菜丰收,工人们在忙着收菜。
哈市秋菜基地主要集中在呼兰、五常、双城、阿城、宾县、巴彦、道外、道里。今年秋菜预计产量275万吨,比去年增加21万吨,但价格同比也高了不少。本报记者连续多日深入近郊秋菜基地、批发市场,探访秋菜全产业链,问菜价、探菜情。

杨来的胡萝卜在批发市场上很俏销。
地头秋菜产量丰收价格攀高
道里区新农镇新兴村,绿油油的白菜田一眼望不到头。刘永满的四轮农用车从公路尽头驶来,进入自家14亩秋菜地。
62岁的刘永满每个细胞都在“笑”。“今年年景好,菜不愁卖,至少入账十几万。”去年,刘家14亩地纯收入8万元,今年菜价贵,纯收入预计能达到10.5万元,比去年涨了3成。
刘永满说话一点也不“邪乎”。今年秋菜格外抢手,白菜去年最高卖到0.25元/斤,后期还有好多菜烂在了地里。按菜农的话说:“雇人收菜花的钱根本赚不回,宁可烂了。”经历过去年的菜价一文不值,很多农民都失去了种菜积极性。
“别人少种,我不。”种菜40年,刘永满决定按照自己的路子来,“该种多少种多少”。他所在的绿色蔬菜种植合作社共11户,150亩地里有110亩种白菜、20多亩种胡萝卜、10多亩种青萝卜、10多亩种芥菜和油菜。果然,今年秋菜价格飞涨,去年胡萝卜批发价一斤2毛钱,今年3毛钱;去年油菜批发价一斤6毛,今年1.3元。
上午9时,刘永满和老伴董桂英,再加一名工人,低头猫腰在菜地里忙活开了。刘永满负责把白菜从地里拔出来,砍掉菜根;董桂英和工人把老叶扒掉,再把菜叶揪齐,给白菜整形,一棵棵干净、清脆的白菜被一排排拢在地里,整装待发,准备第二日的销售。
菜不愁卖菜农惜售储菜留后手
同样是卖菜,菜农杨来却没有刘永满那么勤快。
中午时分,杨来不着急不着慌地把胡萝卜摆上车,奔薛家大市场去了。杨来每天都等到“太阳晒屁股”才启程去批发市场。每天二三千斤的胡萝卜,到市场1小时就卖空。
杨来家的胡萝卜部分用于外销,主要销往大连、北京、上海等地,“人家都认咱黑土地的菜,都说咱哈尔滨的菜特好。”杨来说这话时,腰杆挺得特直。
杨来率领的蔬菜科技合作社共25人,总共种了200多亩白菜,20多亩胡萝卜,30多亩大葱,产量颇丰。合作社成员都像约好了似的,全部中午才奔赴批发市场卖菜。“因为年景好,种了40多年秋菜,价从没这么高过。”杨来坦言。
按照惯例,各地的货车都会在杨来家门口排队收菜,可杨来统统拒绝了,他不禁盘算起来——今年菜价这么高,我要给菜下窖,至少储10万斤,“悠着卖”。可杨来转念一想,临时建窖肯定是来不及,就去邻村租窖来储菜吧。
“从节节上涨的行情来看,两个月以后出手,至少增加三五万元的收入。”杨来说。
批发市场土豆白菜一天一个价
道里区薛家大市场是近郊蔬菜批发的大市场,眼下,这里一派热闹景象。双城东正乡的白贵军,在马路边占了10平方米的“场子”卖大葱,三天后他发觉,今年秋菜行情很旺,一天一个价。
白贵军家里种了6亩大葱,按照亩产3000斤算,白贵军家今年收成可达到2万斤左右。白贵军说,今年大葱好销,批发价也从去年初上市的每斤6毛涨到了今年的7毛。
说话间,有人上来询价,“6毛钱,收秋咋样?”白贵军斩钉截铁地说:“头两天你来,6毛卖你,现在少7毛不卖!下周就得涨到8毛,你瞅着吧!”“今年的菜价就是贵”,白贵军说,“我们都是大老远赶过来的,人工加上油费,赚得一点也不多,后面的中间商还要层层扒皮,最后才能到农贸市场呢。”
市场上,道外区民主乡新立村王明军家的胡萝卜,刚刚从地里拔出,还带着绿油油的萝卜叶子。王明军裹着棉袄,抹了一把鼻涕,“今年种的不多才种了两亩地,去年批发价4毛一斤,今年涨到6毛一斤,就是涨。”
双城东正乡的李占先提前半个月在道边上安营扎寨,今年土豆大丰收,李占先把自家土豆16万斤拉来一半,一袋一袋分装,整齐排列用草帘子盖好,“去年土豆行情不好,最高时卖6毛钱,今年批发价从8毛5,涨到1块,现在又涨到1块3,翻番赚。”
一天卖掉近3000斤土豆,李占先还不是很满意,旁边的同行告诉他:“伙计,别急!土豆今年只会卖个好价钱,越往后价格越高。”听了这话,李占先仿佛吃了颗定心丸,继续啃起了苞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