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白桦林里走出的富裕民族——黑河市鄂伦春民族乡生活调查
2013-09-29 09:19:47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杨林川 李博 陈显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喜看鄂乡新变化”系列报道之四——

白桦林里走出的富裕民族——黑河市鄂伦春民族乡生活调查

  东北网9月29日讯 (记者杨林川 李博 陈显春) 鄂伦春人被称为“生活在白桦林里的民族”,如今他们已走出大山六十载,他们的生活现状如何?

新鄂乡整洁的村落。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

  日前,东北网“喜看鄂乡新变化”报道组一行来到黑河市鄂伦春民族乡进行调查采访,与鄂族群众同吃同住,把酒追忆苦难往昔,笑谈幸福当下,展望美好未来。

  鄂乡人对白桦的喜爱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走近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从迎宾门到沿街栅栏、房子的设计、路灯杆都是白桦的颜色和造型,给人置身白桦林之感,清清爽爽。

  这个极富民族特色的创意来自新生鄂族女乡长吴学英之手。“鄂乡人喜欢白桦,当初建造第三代房屋时,特意从哈尔滨请专家设计,几易其稿,最后敲定要以白桦造型为基调,房屋的门斗设计成‘撮罗子’并画上白桦树结,为统一风格,栅栏和灯杆也用它的形状装饰。”



鄂伦春族的欢迎礼。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

  刺尔滨河和索尔其干河环抱的新生乡,山上成片的白桦林挺拔茂密,山下乌娜吉桦皮手工艺厂刚刚送走一批参观的游客。吴学英带领记者参观时说,工艺厂既传承了民俗文化,也是旅游产业的一部分,游客来不仅要看民俗民情,还有纪念品可带走。

  记者问吴学英这个小手工艺厂每年的产值是多少?她说,“大约4-5万元,但它对新生旅游的附加值远远超出产值的数倍。”

  同样,在逊克县新鄂伦春民族乡也有一个桦皮手工艺厂,厂房为三角形设计,大气壮观。新鄂村党支部书记莫志国介绍说,“这既是手工艺厂也是展览馆,由于当时是周末,手工艺厂放假门打不开,但透过窗户看到,室内陈列着桦树皮工艺品,几个‘模特’身上穿着鄂族传统服饰。”

  新鄂与新生在风格上迥异不同,成排的房子是北方传统的民居样式中规中矩,最大的特色是水泥板道路笔直宽阔。莫志国介绍说,每条街路都有一个鄂族名称,南北为街东西为路,根据城里的方式叫的。



鄂伦春族的孩子们唱着鄂伦春民歌。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

  对于新鄂的变化,莫志国最有发言权,他当了3年村委会主任13年书记,在村里任职16年。

  莫志国向记者说起原来的鄂伦春民族乡,“13年前,这里路不像路,下雨天穿水靴都出不去,居民的烧柴将道路挤得很窄。经过几年治理和国家投资,现在的路与城里的大马路没什么两样。”

  最让莫志国得意的还是新建成的幼儿园,邻近村休闲广场,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独立大院里有滑梯等游乐设施。

  “村里现有固定资产几百万吧。全村一共有680人,其中鄂族人口400人,人均22亩耕地。在新鄂的鄂族人靠种地致富的有20多户,其中最多的是莫占斌和莫全生,有400多亩。发财了,家里小轿车和摩托车全有。”莫志国说。


鄂伦春村民开着拖拉机。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

  相比之下,新生的鄂族人却不靠种地为主要生活来源。在村民莫彩强家院子里,晒着刚刚从山里采回来的草药,晒干后每斤卖30多元,一个季节能赚4000多,还有蘑菇40元一斤,今年他采的少能卖2000多元,种地再收入1万多,年收入2万多元,这在乡里数中等水平。最主要的是花销小,看病吃药不花钱,孩子上学不花钱,也就是吃穿花点钱。

  “环境好,居住条件好。”莫彩强说,“就拿电视节目来说吧,以前看两个频道,现在100多个频道。”

  村民吴学英不喝酒,但见到记者高兴,就喝了一点。她1967年出生,记事的时候听爷爷讲,老辈人过去在山上的生活,现在是今非昔比了。

  “现在生活好了,将来会更好。”吴学英说,新生的民族特色旅游产业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狩猎场已经批复正在筹建,原始部落旅游景点正在施工中,刺尔滨河沿岸景观带来年建设,在两年内,新生的这些旅游规划项目全部建设完成后,新生将是黑龙江省最具民族特色的重点旅游景点之一。那时,旅游产业为新生鄂族百姓带来的收入将成倍增长。



鄂伦春族老人在新居与记者挥手告别。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

  莫志国对记者说,“新鄂的未来就是怎么能让鄂族群众赚更多的钱,酒厂、野猪养殖和林下经济将是新鄂的投资方向,现在都已进入实施阶段。目前富裕已经实现,下一个目标就是更加富裕。”

  2013年,鄂伦春群众迎来下山定居60年。60年来,国家对黑河市鄂伦春民族乡村共投入数亿元资金,实施了民族新居、岭上人博物馆、搏奥韧广场等近200个项目。鄂伦春民族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完全融入现代文明社会,实现了数千年的历史性跨越,民族焕发出勃勃生机。人口由定居前的477人发展到2135人;平均寿命由39.4岁提高到60岁;由基本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发展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由居无定所到住房砖瓦化率100%、户均住房62.5平方米,全部实现通水、电、通讯和有线电视。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保护,兽皮制作技艺、摩苏昆、狩猎文化、桦树皮制作等大批珍贵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挖掘,其中摩苏昆说唱艺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