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地铁人”养成计划
2013-09-30 09:53:55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张楠 王辛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指挥调度中心内工作人员认真监控每一辆车。

  站务人员在指挥列车运行。

  车辆检测人员聚精会神地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

  东北昂9月30日讯 1451名员工支撑起冰城地铁5大运营控制中心、8个管理部门,每名员工上岗前都经历了严格系统的培训。113名地铁司机的选拔更是不亚于空军选飞行员

  每一条铁轨上,每一辆列车里,每一个调度间,地铁不仅是机器,更是人——从2009年到地铁正式通车运行前夕,地铁运营的人才养成计划一直在紧密执行中。哈尔滨地铁,5大运营控制中心、8个管理部门日渐充实起来——哈尔滨地铁集团运营分公司配备正式员工1451人,平均每公里配备83人,每站配备81人。

  从施工到运营,从台前到幕后,地铁集团通过定向培养、社会招聘、校园招聘;委外培训、供应商培训、入司培训、上岗证考前培训、特有工种培训,从零开始,“养成”了哈尔滨地铁的第一梯队。

  全国现在28个城市在建地铁,一人难求。哈尔滨地铁兴建之初,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柏成,就恨不得四处磕头作揖要人。

  跪求人才

  哈尔滨之前没这个人才,一个也没有,“因为过去你没有地铁”。按马柏成的话说:专业队伍和管理人才,没有;设计队伍,没有;施工队伍,没有;监理队伍,没有;管理人员更不用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从2009年开始,哈尔滨地铁确定了8所学校定向培养,还有十几所像西安交大等大学定招,“带对象的、给租房子的,各种优惠政策”。再就是去各个城市的地铁公司挖人,广州、北京、沈阳,相当一部分是东北人,“他们想家,生活压力也比较大,愿意回来”。另外,像北京地铁公司有3万多人,人才上升空间不大。

  挖了100多人,又在全省铁路系统招人,最后到位是1200人——指挥中心60人、票务中心40人、乘务中心400人、维修中心400人、车辆中心300人。

  哈尔滨地铁整个运营,粗算一下,大概需要1451人,光司机就120多人。首先一部分是管理人员,第二部分是技术管理人员,第三部分是技工、操作人员。这些人员从事的专业各不相同,他们首先需要在学校培养,然后到个地铁公司培训,最后还要在上岗前进行实操。

  马柏成说,在正常情况下和非正常情况下,他都要知道怎么进行处理。这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还要会实际操作,发生故障怎么办。还要会服务,发生突发状况,怎么组织疏导客流,“这不是个简单的事”。

  地铁青春

  在“地铁世界”里,1451名员工中,80%是“小青年”。他们的世界观是,这个世界上,青年人分成三种:普通青年、文艺青年和地铁青年。

  从青年们进入哈尔滨地铁,几乎24小时和车、站台、控制中心“腻”在一起。在地下世界里,躁动的青春,化为一股极速奔驰的力量。

  “一台车造价3600万,驾驶人员承载着未来很多市民的人身财产安全,113名司机的学习过程必须是最严格的。”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范国蓉说。

  哈尔滨地铁选人不亚于空军选飞行员。2009年夏,哈尔滨地铁集团定向委培的武汉铁路司机学校面试,22岁的赵鹏通过一系列测试后,当上了准地铁司机。

  三年在学校学习,理论培训两年半。大三下学期,赵鹏去广州培训四个月,学开车;再到长春客车公司培训,学习车辆构造,了解车辆操作;回来时,还不能摸车;又开始学规章文本类,然后是考试——一直以来都是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行车组织规则》、《太平桥车辆段运作手册》、《电客车司机手册》、《应急处理程序》、《电客车故障处理规则》……”这些知识都要烂熟于心,“真是使出吃奶的劲儿了。”赵鹏给记者指着图纸上的几种车型,“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加拿大普拉蒂,世界上所有的地铁车型差不多学个遍。”

  在历经大小几百个考试后,赵鹏开始摸车了——首班车司机每天早3点准时起床,实行三班两制,每班司机约33人,司机每天早上需要做的事情主要是:先做静态检查,包括外体和走行部分。检查制动牵引,检查车辆是否有破损等,卫生是否合格。确保车辆各环节安全,需要40分钟左右。

  地铁开行在即,赵鹏现在每天从哈东到哈南一个单程要跑8至10趟,大约四五圈。同时并行的是各类实战演习一天数十次,比如火灾、车辆轧人等情况,有的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临时接到紧急通知,来模拟最真实的情况。

  帅小伙赵鹏笑言,现在也没时间交个女朋友,“就把地铁列车当做女朋友吧,编号0102。”

  清晨6点半,行车调度刘秉强起床洗漱,在步入地铁大厦指挥中心之前,他在大厦外伸了个懒腰,然后对自己低吼一声,“加油!”在这间二三百平方米、被称为哈尔滨地铁“大脑”的房间内,26岁的刘秉强已经挥洒了两年多的青春。

  指挥中心内,巨大的LED显示屏上,彩光带不断闪烁、移动,左右两侧分别呈现着线路运行图,屏幕上方还直播数十个站台实况,周围对讲机的声音此起彼伏,一片紧张的气氛——几十台电脑一字排开,行车调度、电力调度、环境调度、维修调度,分别肩负指挥电客车进段、运行,输送电力,监控送风等地铁运行环境。还有值班主任,五人坐在操作台前指挥运营。

  8点半,刘秉强开始和哈达、太平桥、学府、铁路局四个连锁站“对时间”。和普通的车辆调度相比,地铁控制既包括车辆,也包括了对车站、信号设备等方面的调度指挥。地铁有着严格的列车运行图,每辆列车运行时刻“必须统一,精确到毫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某些车站客流量突然增大,司机延长开关门时间,影响列车的正点率,调度指挥中心就会通过通信系统告知司机,提醒对方注意对时间的把控。“可以说,我们要求地铁列车永不迟到。”

  刘秉强同班的环控调度孙长志的办公台前电脑最多。孙长志紧盯电脑,通过这些电脑,可以分别控制空调、给排水、低压动力照明、传感器、安全门,“以保证客运质量,乘客舒适度”。由于哈尔滨属于高寒地区,所以哈尔滨地铁的环境控制系统就如爱斯基摩人一般,也更要具备独特的“御寒性”,哈尔滨地铁站的通风就是专门设计的——夏季,车站温度不能超过29℃,冬季保证不低于15℃。孙长志引以为傲的是,他能够参与到冰城专属通风系统的方案设计、建议中。要知道,地铁站内,夏季里的每一道微风、冬季里的每一股暖流,都是孙长志等环控调度送去的。

  夜已深,值班主任王伟斌喝了一口热茶,他抬头看了一眼墙上的电子运行图,地铁运行一切平稳。但在调度台前,值班调度们仍瞪大眼睛,坚守台前,丝毫不敢怠慢。

  位于哈尔滨地铁集团大厦的“指挥中心”连接着两个世界:一个地上,一个地下;一个光亮,一个幽暗;一个是“大脑”,一个是身上各重要器官。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