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鄂乡新变化”系列报道之六——
兴安岭上的幸福生活——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民族发展纪实
东北网10月1日讯(记者高长利 杨林川 陈显春)“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唱出了鄂伦春这个古老民族的过去,如今这个从山岭上走下来的民族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回首60年,鄂伦春民族先后经历了狩猎为主、以林为主、以农为主,再到农牧主辅换位的4次生产方式调整。每一次调整都融入了国家、省对鄂伦春人的关爱,伴随着大量的财力、物力和政策支持,鄂伦春族同胞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逐渐改善。
白银纳鄂族花园洋房新居。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2012年,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白银纳、塔河县十八站两个鄂伦春民族乡鄂伦春族村经济总收入实现856万元,鄂伦春族农民人均纯收入8625元,增长幅度再创新高。
从游猎生活,到发展农业生产、养殖木耳……从做饭只有一个铁锅,到现在家用电器齐全……打开岁月的卷轴,回溯鄂伦春族的历史,下山定居以前,鄂伦春族人民世代过着游猎和“衣靠兽皮食兽肉”的生活。如今,绿树成荫的鄂乡里,幢幢整齐明亮的大瓦房以及学校、教育和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也为鄂伦春人带来了更多的新变化。
李梦雪的新家装修得很漂亮。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9月,秋高气爽,白银纳乡鄂族村李梦雪正在装修着新家。自从拿到新居的钥匙后,她每天都要到新居去帮忙装饰装修,“如今,党和政府为我们盖了砖瓦房,安了洗衣机和油烟罩,大家都特别高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鄂伦春族的关怀和关爱。”说起鄂族群众的生活改变,李梦雪感慨万千,“我们赶上好时候了,房子越来越好,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
近年来,呼玛县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水、电、路村村通事业,全面推进康居工程。启动自来水入户改造等10项安民工程,鄂伦春族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13年经申请建设了鄂伦春族民俗新村,民俗新村位于白银纳乡北部、鸥浦道西,占地面积约8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35平方米,切实改善了92户鄂伦春族群众的住房条件,为发展民族旅游奠定了基础。新村建设6栋楼房72户、10栋平房20户,共计92户住宅、总面积7525平方米。住宅内部卫生间和厨房及墙壁等全部装修,安装了灶台、热水器、座便器、洗手盆等设施,住宅外部装饰有鄂伦春族特色图案,彰显鄂伦春族民族特色。
孟淑芳(右)和儿媳妇在新家里包饺子。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下山定居以前,鄂伦春人没有自己的文字,靠一辈一辈的口口相传,将他们充满传奇的历史代代延续。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现在乡里民族学校校舍宽敞明亮,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1989年,鄂伦春族成立寄宿班,塔河县每年投入13万元用于民族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鄂伦春族中小学寄宿生实行全部免费。
鄂伦春族孩子在进行鄂伦春语言学习。周长平 摄
呼玛县把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卫生事业作为民族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白银纳乡中心校在校学生162人,现有31名教师,9个教学班,教学楼1750平方米,食宿综合楼1710平方米,在建800平方米幼儿园教学楼,校内设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教室等,教师达标率100%,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全县鄂伦春族范围内普及高中教育,鼓励鄂伦春族接受高等教育,多方面争取资金对困难学生进行扶持,鄂伦春族整体文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
鄂伦春族人民在下山定居之前,由于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结核发病率也特别高,人均寿命低。下山定居后,随着国家、省、地对鄂伦春人的关爱,鄂伦春族同胞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卫生条件逐渐改善。
1953年,在大兴安岭地区定居的鄂伦春族群众人均寿命44岁,结核病发病率达25%。现在,大兴安岭地区早已在鄂伦春族定居的两乡投资兴建了民族医院,配备了良好的医疗技术资源和先进的医疗设备,鄂伦春族人口1000余人,人均寿命70岁左右,结核病发病率下降到1.67%,鄂伦春族人民充分享受国家在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的专项救助政策。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鄂伦春族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鄂伦春族也将那份对古老民族文化的留恋加以传承和发扬,成为中华五千年文化花海里一支艳丽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