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孟淑芳:“撮罗子”“木刻楞”成回忆 如今住进新楼房
2013-10-09 10:05:17 来源:东北网  作者:岳同明 杨禹 彭佳丽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喜看鄂乡新变化”系列报道之十四——

孟淑芳:“撮罗子”“木刻楞”成回忆 如今住进新楼房

  东北网10月9日讯 (记者 岳同明 杨禹 彭佳丽) 在9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东北网“喜看鄂乡新变化”报道组走进大兴安岭呼玛县白银纳村。新建成的鄂族新村十分养眼,蓝天白云下错落有致的房屋,坐落在绿树红花之间,白色的栅栏与住宅外部装饰有鄂伦春族特色图案的外墙体相映成趣。村民们正忙着搬新家,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讲,这已是他们第三次搬家了,从木刻楞到红砖房再到如今的楼房,房子越住越好,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白银纳鄂族乡鄂族新居。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白银纳鄂伦春族民俗新村是呼玛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这里居住着曾经世代游猎的鄂伦春族群众,老人间仍保持着使用鄂伦春语交流的习惯。鄂族民俗新村占地面积约8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35平方米。为改善92户鄂伦春族群众的居住条件,呼玛县2013年申请建设了民俗新村。在今年的供暖期前,鄂伦春族92户居民们将全部迁入新居。

  记者应邀来到村民孟淑芳家,桦树皮工艺品放在醒目的位置,排烟罩、冰箱、电脑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今年73岁的孟淑芳见证了60年来鄂族村的发展,当年13岁时她随父母骑马从深山中走下来,过上了定居生活。

鄂族居民把行李往新家搬。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从原始的“撮罗子”到木刻楞,到红砖房,再到崭新的楼房,日新月异的变化令孟淑芳感慨,“想都不敢想啊。原来在山岭上一年四季过着风吹雨打的日子,现在我们也住进楼房了,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迁新居对村民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像孟淑芳一样,其它91户居民也一直在收拾新房。年青人骑着摩托穿梭于老房子和新房子间,搬东西早早住了进去。据村民介绍,新建的住宅只需每年交点供暖费,其余费用都由政府来承担。


孟淑芳(右)在新房里包饺子。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新村92户住宅,总面积7525平方米,有楼房72户、平房20户,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选择住在平房内,住宅内部卫生间和厨房及墙壁等全部装修,安装了灶台、热水器、座便器、洗手盆等设施,住宅外部装饰有鄂伦春族特色图案,彰显鄂伦春族民族特色,也为下一步发展民俗游打下基础。

  多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关心支持鄂伦春民族发展。全区今年共有238户鄂伦春族群众喜迁新居,住进了政府无偿提供的现代化民居,鄂族群众生活环境实现了质的飞跃。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借助“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各项政策,相继扶持发展了一批鄂族粮食种植村、畜牧养殖村、棚室生产村、输出劳务村等特色产业村。昔日的猎户成为木耳养殖大户、养鹅大户、桦皮手工艺品专业户、种田大户等。鄂伦春族同胞用勤劳的双手,正日益创造着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孟淑芳同记者挥手再见。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记者手记:

  与孟淑芳大娘聊天时,老人很乐观,一直微笑着。岁月在老人的脸上留下深深的痕迹,唯有笑容一直不变。临别时,孟大娘用鄂伦春语唱起了山歌。歌词大意是,我们以前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共产党来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骑马守护着大森林。歌声中,我的思绪仿佛穿越了60年。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