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洪灾过后 黑龙江省多地重建工作稳步推进
2013-10-09 14:34:0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陈猛 胡秀娟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天凉了,受灾群众可好吗

  绥滨县绥东镇已经建成和正在紧张建设中的灾民安置楼。邵晶岩 摄

  黑龙江日报10月9日讯 今秋,我省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多地遭受了特大洪灾。当抗洪救灾取得胜利后,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灾区各地迅速大力推进重建工作,尽力弥补洪灾带来的损失。日前,本报派出记者,分赴受洪灾影响较重的黑河、佳木斯、抚远、齐齐哈尔、大庆、鹤岗等地,深入受灾群众家庭、安置房建设工地、灾区农业生产一线,采写了一组反映受灾地区灾后重建、政府帮扶、群众自救的纪实报道。

  这组报道,以现场纪实的笔触勾勒出受灾地区各级党政部门齐抓共管,干部群众同心戮力,确保受灾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安居越冬的工作场景和生活画面,让深秋里的这份爱的温暖在龙江大地传递。

  安置好受灾群众的衣食起居,是灾后重建第一要务。抚远是这次洪灾的重灾区,这个县9个乡镇、3个农牧渔场全部受灾,受灾人口达3.3万余人,转移群众1.75万人,倒损房屋2989户和1.28万余间。目前,该县规划的7个集中安置区已陆续施工,首批受灾村民将于10月底迁入新居。被临时安置在县第一小学空置校舍的受灾群众,听说快要住进水、电、气齐全的新房了,高兴地说:“这日子过得有盼头了!”

  鹤岗市共有2万多名农民受灾、2005座房屋倒塌、1095座房屋遭受严重损毁。从9月初开始,这个市的绥滨、萝北两县按照每人每天15元标准为灾民发放生活补贴,为每户每月发放住房补贴120元。截至9月底,全市已发放救灾补贴资金1043万元。讷河市已有1077户灾民完成对损坏房屋的维修和重建。孙吴县已完成319户、864间房屋修复和重建,受灾村民都能住有所居。

  讷河市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落实帮扶责任,根据不同乡镇、不同农户、不同作物、不同养殖品种受灾情况,落实具体措施。还实施了“一户转移一人,户均增收5000元”劳转行动计划,对接劳动力转移基地,做到转得出、留得住、有收入、能维权,目前已组织转移输出受灾农民2780人。同江市为受灾群众举办了专场用工洽谈会。用工单位都本着为灾民献爱心的初衷,共提供市内外就业岗位1500多个,已有460多人达成就业意向。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将收入无望的农民向其他产业、异地转移,已开通向内蒙古输出割草打包机械和人员、高铁施工、油田企业三条转移路线,同时通过群众自发组织,2500多人已及时转移出去,占受灾劳动力总数的50%。

  目前,孙吴组织农民自筹投资50余万元,出动人力4000余人次,完成全部57万亩农田抢排积水工作。修复县乡村公路47.8公里,农田路521.3公里,修复县乡村公路、防火路及农田路涵洞721道。已经完成投资451万元,推进中小河流堤防、清淤等基础工程建设。还投资70万元,按计划有序开展了灾区疫病防治工作。

  重建跟踪服务,引人关注。杜尔伯特一位乡镇领导反映:虽然灾情异常严重,但今冬受灾群众吃饱、穿暖、居住肯定没问题。不过,经过今冬明春一冻一化,在洪水中受淹的泥草房明春还将大批倒塌。他建议,上级有关部门持续跟踪,将相关救灾重建政策延续到明年,并有针对性地出台后续政策。


  孙吴20年土屋换成彩钢房

  张广山和他的母亲在自家新盖的彩钢房前。

  文/摄宫玉忠本报记者李民峰

  盖新房、搬新家、修新路、架新桥、抢秋收……9月27日,记者一行来到孙吴县清溪乡,见到一派繁忙的灾后重建景象。

  8月5日,清溪乡突遭洪水袭击,流经乡内的辰清河2个多小时暴涨2.63米,沿河的腰岭村、平顶村和清溪村遭受了有史以来的最大一场洪灾,造成全乡经济损失1500余万元。水毁房屋30户,其中,倒塌19户;水毁农田路28公里,桥3座,农作物受灾面积23200亩,其中,12000亩农田绝产。灾情发生后,孙吴县乡村三级和受灾村民立即开展了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

  金沟桥是3座水毁桥最严重的一座,整座桥已被洪水冲毁,只剩下了桥墩子,现在正在建一座新桥。在新桥建设现场,记者看到6座桥墩子基础已经打完,有的工人在焊接桥墩外的铁皮套,有的工人在浇筑钢筋混凝土,挖掘机、推土机、搅拌机在紧张作业,十几名当地农民也参与了桥梁施工。据在现场的清溪乡党委书记苏福来介绍,这座新桥全长69米,桥墩和桥体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建筑,特别是桥墩采取了先进工艺,外包铁皮,提高了桥墩的耐撞击力。“今年大桥的主体工程将全部完工,明年春播前实现通车。”苏福来告诉记者:“其他2座桥梁都已抢修完成,实现了通车。28公里水毁农田路也已抢修完毕,保证了田间管理和秋收顺利进行及农民的正常生活。”苏福来还介绍说:“农民也不等不靠,纷纷出车出劳,加快了灾后重建进度。”

  毗邻新桥址,清溪乡乡长付军正带领施工人员在修一条引道。“现在正在下涵管,下午就能实现通车,保证不耽误秋收和秋防!”付军介绍说,这条引道是700多户农民、4万多亩耕地及秋防的临时通道。为保证秋收和秋防需要,10多天前就已修完。由于水大,前一晚河水又把这条道冲开,今早特意又从县里运来涵管。

  在由金沟桥通往平顶村的路上,记者看到有的耕地仍浸泡在水中,有的耕地已经沙化,有的耕地成了“水打沟”,大片的豆田已经倒伏。平顶村民孟祥发、吴忠兰夫妇正在地里用镰刀收割大豆。“这7亩多地由于倒伏,只能人工收,能收一亩是一亩,能收一点是一点。”孟祥发对记者说:“现在把豆子收割下来,在地里晾晒,让豆子‘归圆’,争取卖个好价钱,把损失降到最低。”孟祥发还介绍说:“今年包的40多公顷地都受了灾,顶多把本收回来。”

  苏福来介绍,灾情发生后,立即组织农户排涝自救,已排涝7500多亩,减少损失200多万元。积极协调阳光保险公司,对农户损失进行评估赔偿。组织农技人员下村入户,指导农民加强田间管理,把损失降到最低。全力组织农民抢收,做到颗粒归仓,已抢收完芸豆1万多亩,大豆收割也已开始。

  腰岭村是这次遭受洪灾最严重的村屯,30户民房受损,19户倒塌。苏福来介绍说,在县乡村和受灾村民的共同努力下,16户村民新建了彩钢房,已搬进了新居,另3户受灾村民也有了新住所。记者走进王占民家新建的63平方米彩钢房里,王占民夫妇正在收拾屋子。屋里暖融融,宽敞明亮,装修的也挺时尚,厨房和客厅里都打了吊柜。“住了20多年的土房,这次能住进这新房子,多亏了县里和乡村的领导。”王占民感激地说:“县里给了盖房补贴,乡村还帮我们联系施工队,联系建筑材料!”在王占民家的隔壁——张广山家,新盖的63平方米彩钢房同样也是宽敞明亮,装修时尚。

  据了解,孙吴全县的灾后重建工作正有序推进。目前,已完成319户、864间房屋修复和重建,受灾村民都能住有所居。组织农民自筹投资50余万元,出动乡村人员4000余人次,完成全部57万亩农田抢排积水工作。修复县乡村公路47.8公里,农田路521.3公里,修复县乡村公路、防火路及农田路涵洞721道。加快修复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已经完成投资451万元,推进中小河流堤防、清淤等基础工程建设。还投资70万元,按计划有序开展了灾区疫病防治工作。


 

  同江搬新居安全越冬忙就业自力更生

  火爆的受灾群众专场用工洽谈会现场。

  文/摄张浩记者刘亿服

  洪水退去,天气转凉。那些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安置的如何?怎样确保安全越冬?他们对未来有何期许?记者日前在同江市采访时看到的是各级党政部门对灾民周到细致的安置及社会各界献爱心,帮助他们抗灾自救的感人场面。

  保越冬“爱心房”里过中秋

  献爱心千余岗位助打工就业

  9月26日,记者走进位于同江市中心的丁香园小区,新建成的住宅楼下,一些被安置在这里越冬的受灾村民正聚在阳光下聊天。得知记者的来意,村民们围过来七嘴八舌抢着表达对目前生活的满意和包扶干部对他们细心照顾的感激之情。

  “这是刚进户的新楼,俺们搬进来10天了。政府出钱给每家都装了修,除了取暖费和电费,其它费用全免。每人每天还给1斤口粮和15元的伙食补助。”银川乡银河村村民张广会还没说完,同村的赵淑霞便抢过话头:“家里的房子倒了,什么东西都没带出来。政府为每家安排了一名包扶干部,什么事都替俺们想着,他们能做的都做到了,俺们知足了。”

  在6号楼1单元402室的户门上贴着一块写有“爱心房”字样的红色心型小牌。张广会告诉我们,这就是他的“新家”。5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洒满阳光,铺着地板革的地面上,两张单人床并在一起,军绿色的被褥叠放整齐。卫生间里,坐便器、洗手盆擦的干干净净。厨房的大理石灶台上电饭煲、电炒锅等炊具、餐具一应俱全。

  正在准备午饭的张广会老伴告诉记者:“这一切都是政府和包扶干部给的。没有他们的帮助,真不知道这个冬天怎么过。”

  说起包扶干部,被安置在香街丽舍小区的八岔乡八岔村村民褚晓东一家感触更深。“自9月17日搬到这儿,包扶我家的市监察局副局长孙涛就经常大包小裹的来看望。特别是今年的中秋节,他不仅送来了月饼、水果、蜂蜜、豆油、阿胶等还和我们一家过了一个难忘的团圆节。”

  “家”住20号楼3单元302室的八岔乡新强村的何殿阁夫妇是一对中风患者。市水务局副局长陈玉国自与他们“结亲”后,不仅送去了各种生活用品,还帮助他们联系中医院治疗并出钱买药。“怕俺们凉着,前几天还送来了电褥子和电暖气。住在这‘爱心房’里,真是屋暖,心更暖。”夫妻俩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据市民政局副局长王伦介绍,市里对受灾群众过度性安置工作制定的目标是确保“五有”和“三个不能发生”,即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柴烧;不能发生受冻挨饿、疾病流行和流浪乞讨。为此,市政府在市区内的丁香园、香街丽舍两个小区借用并提前装修了306套临时住房,为需要在市里统一安置的灾民全部提供了临时住所。同时,采购和募捐了近万套棉衣棉被,保证他们吃饱穿暖,安全越冬。


 

  献爱心千余岗位助打工就业

  9月27日一大早,银川乡兴隆村的辛丽艳便和同村的20多个姐妹赶到市就业局,参加专门为受灾群众举办的专场用工洽谈会。

  走进设在四楼的洽谈会现场,丰顺农业、龙兴广发木业、宝盛超市等63家用工单位都将招工数量、工种、工资、食宿等信息详细用展板展示出来。求职群众正围在各用工单位的登记台前咨询、洽谈。

  刚在丰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登记应聘的辛丽艳告诉记者,这是第一次参加招聘,过去干的都是农活,从没出来打过工。这次应聘的是打包工,每月工资2000元。“虽然现在吃住都有人管,可也不能什么事都指着人家啊,总这么干呆着不行,咱得自救。”

  辛丽艳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同来的姐妹们都表示希望尽快找到工作,减轻政府和包扶干部的负担。只是苦于自己掌握的技能有限,许多岗位短时间内无法胜任。

  此次拟招聘60名员工的丰顺农业发展公司副总经理隋绍军告诉记者,这些村民受聘后,他们首先要对其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并尽量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和待遇。“决定在灾民中聘用的目的一是为他们解决燃眉之急,二是公司要尽一份社会责任。所以,尽管灾民打工的阶段性会影响我们生产的稳定,但我们还是要献这份爱心。”

  据介绍,这次洽谈会吸引了1100多名来自各乡镇的受灾群众,原定一两个小时的招聘活动持续了整整一上午。用工单位都本着为灾民献爱心的初衷,腾出一部分岗位用于招收灾民。共提供市内外就业岗位1500多个,已有460多人达成就业意向。

  市就业局局长陆亚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做好灾民的就业性安置,就需要我们及时了解各单位的用工需求并有针对性的对灾民进行技能培训。今后,我们将根据他们的意愿,适时举办各种招聘活动,为灾民就业搭建平台。”

  陆亚涛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在市职教中心开办了以“解决灾民就业”为主题的家政、餐饮两个培训班,并专门从外地聘请了两名专业教师授课,已有120多名灾民参加培训。


 

  抚远太阳升起时你依旧动人

  吃着热乎乎的饭菜,抚远县临时安置点的灾民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文/摄本报记者韩雪陈贺

  抚远,这个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进入8月后遭遇了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肆虐的洪魔转瞬间将沿堤大部分村屯无情地吞没,道路、桥梁、通讯、水利等设施严重受损,许多乡镇交通瘫痪,电力通讯中断,房屋、庄稼没入一片汪洋, “太阳之乡”几成一座孤岛。

  而今,洪水退去,一切渐归平静。九月末,记者专程赶赴灾区,亲历和见证当地灾后重建和群众安置的一幕幕景象。

  七个集中安置区陆续施工

  首批受灾村民10月底迁新居

  清晨,记者乘车从省城出发赶往抚远县,全程近11个小时,此间途经同江,记者看到曾因洪水漫袭而受阻的同抚公路恢复通车后,不时有运送救灾物资的车辆驶过。

  次日,记者首先来到抚远县灾后重建安置区,放眼望去建设工地上一派繁忙。抚远县乌苏镇副镇长高增宏告诉记者,洪水来袭后,抚远县9个乡镇、3个农牧渔场全部受灾,受灾人口达3.3万余人,转移群众1.75万人,倒损房屋2989户和12837间,沿江所有在建项目及港口设施、电力和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损失严重,抚远县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36亿元。

  “为了让受灾村民在入冬前住上暖屋子,我们已全面进入工程建设的奋战阶段。”忙碌在建设工地上的负责人、抚远县住建局局长邰立峰介绍说,目前,抚远县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已经成立,下设住房重建等10个工作组,并制定了受灾群众损毁房屋安置补助和生活救助等政策,受灾群众的安置和查灾、核灾及恢复重建等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安置工程不断地寻求房屋实用性与节约建设成本间的最佳结合点,以便最大程度减轻受灾群众的经济负担。

  “10月底前,受灾最严重的生德库村和新江村的80户灾民将首批进住新居。”邰立峰对记者说:“我们初步规划了大亮子村、东发村、浓桥镇、乌苏镇、石头卧子村等7个灾民安置新区,目前,安置新区的选址、房屋规划设计等已经完成,项目的审批上报也已开展,其中,大亮子重建安置区已经动工建设,计划新建住房160栋320户,一期新建住房42栋84户,用于安置生德库村和新江村的灾民。”

  过水农田“地毯式”抽水

  确保灾民明年春耕正常进行

  抚远县的多个村落受到了洪水的侵袭,123万亩良田被洪水淹没。

  在抚远县受灾最严重的乌苏镇,洪水过后的痕迹随处可见,镇堤坝两侧的农田都被浸泡在水里,被泡的农作物几乎都已死掉。

  “现在水稻正在孕穗期,被这么泡过后,基本不会有收成了。”村民王陆军站在自家一块“水塘”前,指着水里东倒西歪的木栅栏惋惜地说:“就在一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菜园,如今,菜园也都被淹了。”

  为了保卫耕地农田,确保村民明年的复耕和种植,连日来,抚远县相关部门组织人力为过水农田排干积水,同时,全国多家爱心企业在第一时间向抚远灾区伸出援助之手,利欧集团赶制了全新式抽水泵150台,这150台抽水泵将连续24小时作业,把受灾良田里的积水抽干。

  “洪水退去,县里相关部门立即组织人力物力对所有过水村屯进行‘地毯式’的抽水,乌苏镇过水情况最为严重。”乌苏镇副镇长高增宏向记者介绍说:“目前,镇里的所有村民及救灾人员都在夜以继日地不停抽水,每天平均能抽出2万立方米积水,入冬前基本都能排完,可以保障明年灾民春耕的正常进行。”安置点群众情绪稳定

  生活环境清洁温馨

  洪水来袭时,原抚远县第一小学空置的校舍集中安置了600余名被转移群众。

  转眼间,已进入深秋,安置转移群众较一个月前少了许多。安置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洪水退去,这里的安置转移群众有400多人在半个月前返回家园进行整修复建,还有部分安置转移群众去外地投亲靠友了,目前还剩下200多人。”

  记者走进抚远县长江路安置点时,正赶上晚饭时间,在一楼的一间教室里,摆放着七、八张行军床铺,村民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吃饭、聊天,孩子们在房间内嬉戏玩耍,安置点的室内气氛与室外傍晚的凉意相比,显得较为温馨。

  在采访中了解到,从洪灾发生到现在,安置点工作组制定完善了各项制度,规范了管理,并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及时反映受灾群众的诉求和意愿,积极做好心理安抚、医疗服务和饮食、饮水等后勤保障工作。

  “三餐健康卫生,还有电视看,半夜上厕所也有人照料。”聊起目前村民们的生活情况时,生德库村的李少凤老人笑着说:“听说我们快要住进有水、有电、有气的新房了,这日子过得也有盼头了。”

  “我们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照顾村民们的饮食起居。”抚远县民政部门安置点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安置点的饮食充足,又有专人照顾,并有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同时,卫生监督到位,每餐检查食物是否安全、卫生,餐后及时处理剩菜、剩饭,避免产生污染,安置点还有志愿者每天定时打扫大厅卫生,清洗卫生间,随时清理产生的生活垃圾,还劝导吸烟的村民到室外吸烟,尽量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环境清洁,所以安置点的群众情绪稳定,可以安心地在这里过渡生活。”


 

  抚远,太阳升起时,你依旧动人。

  记者走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受灾较重的乡镇村屯,受滞留洪水影响,全县汛情仍未解除,基层干部呼吁——救灾重建政策能否持续跟进

  在暂时借住的房子里,赵景龙、王玉荣夫妇商量建房贷款。

  文/摄刘志有本报记者李飞

  9月27日上午,阳光灿烂,但不时袭来的秋风透出阵阵寒意。坐着采访车,记者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烟泰公路上看到,两侧望不到边际的芦苇泡在齐腰深的水中,高度不及路面,半倒半伏打不起精神。“往年,这一带芦苇至少高出公路1米以上。今年洪峰过去一个多月了,大量积水一直没撤,全县还在‘抗洪’,老百姓损失惨重。”同行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吉宝亭感叹。

  抵达烟筒屯镇三合村邵地屯,地势低洼处的一间间泥草房或歪斜或塌裂,一处彩钢节能房更是扎眼,乌黑破烂成了空架子。房主人赵景龙、王玉荣夫妇闻讯赶来,把记者引入不远处三间泥草房。赵景龙的父亲患有中风后遗症,正就着大酱、大蒜、辣椒吃米饭。夫妇俩告诉记者,6月末以来,老天像漏了一样下了一个多月的雨,屯外被乌双水系洪水围困,屯里大量雨水排不出去,到7月中旬,自家的泥草房彻底倒塌了。两口子拿出1万元积蓄,又借了2万元、抬款5万元,好不容易盖起三间彩钢节能房。可没过几天,新房莫名其妙着火,连同电视、衣物、2000多斤粮食等被烧个溜光。无奈,一家人卷起仅剩的行李,借住在同屯亲戚空闲的房子里。

  “当时人没有吃的,连牛吃的豆饼也没了。”回忆当时的惨象,赵景龙一脸凄凉。他告诉记者,新房烧了,房架还在,为此他们找到村镇,想把房子盖起来。危难之时,村委会主任主动提供担保,镇政府承诺按泥草房改造政策全力支持,还及时送来2000元钱、粮油等食品,组织捐赠衣物,工程队表示工钱一分不要。

  大家一个想法,共同帮助他们一家渡过难关。

  “全县遭了这么大的灾,这么多人受难,我们不能什么都指着政府。”赵景龙说,家里的10亩岗子地还有收成,今冬外出打苇子、编苇帘也能赚个万八千的,相信靠政府、各界援助和自己的一双手,一家人一定能重新站起来。

  房倒屋塌,邵地屯不在少数。“全屯有42户泥草房,其中17户倾斜、倒塌。”屯长曹建国告诉记者,洪灾造成的损失除了房屋,还有绝产的2000亩草原、6000亩苇塘、100多亩耕地、20多处养鱼水面。“损失不用往大了说,怎么也有300多万元。光是我家包的苇塘、草原、水面,100多万元就没了。”

  采访车又行进了几公里,驶入和光村。虽然洪水被阻挡在人工垒起的4000米长的护屯坝之外,但多处东倒西歪人去屋空的泥草房、一些房屋地基垫了一米高砖墙上还是留下了水线的印痕,可见当时内涝的严重程度。“全镇有10个村48个屯,其中9个村40个屯受淹,现在每天还在大量抽水。政府弹尽粮绝,农民损失究竟有多大,我们都不敢算。”烟筒屯镇副镇长王东福说。

  采访时过中午,记者走进烟筒屯镇政府。入口围墙上,一尺长红纸上孤零零地写着“庆中秋”三个字,它仿佛提示人们,几天前刚刚过去的中秋节何等平淡。

  镇党委书记董伯歆告诉记者,受滞留洪水影响,至今全县汛情仍未解除。烟筒屯镇3.5万亩耕地绝产,57万亩草原苇塘全部被淹,冲毁鱼池2万多亩,倒塌房屋204户、破损800多户,不完全估算损失超过亿元。目前,灾后重建工作已全面展开。抓危房转移,确保群众生活。采取“投亲靠友、抢时维修、组织安排、动员建房”四项措施。因水灾倒房、“十一”前建成新房的,省市县三级政府提供资金2.9万元;房屋损毁的适当补助,特困的多方筹措资金解决。目前建房款已拨付到位,已转移安置群众184户501人。抓劳务输出,确保受灾不减收。由党委、政府主导,将收入无望的农民向其他产业、异地转移,已开通向内蒙古输出割草打包机械和人员、高铁施工、油田企业三条转移路线,同时通过群众自发组织,2500多人已及时转移出去,占受灾劳动力总数的50%。抓产业修复,确保经济发展。已通过外出采购、本地储备饲草饲料5万吨,恢复群众奶牛养殖信心,支持规范化牧场建设,保障畜牧业发展;畅通排水通道,排除景区内积水,维修损毁基础设施,恢复景区生产经营;排除田间积水,做好绝产耕地秋整地,恢复农业生产。抓结对帮扶,解决实际困难。镇党政领导、机关干部、村屯干部74人已对接受灾困难群众223户,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生活、生产、就业等难题。

  “虽然灾情异常严重,但今冬受灾群众吃饱、穿暖、居住肯定没问题。”董伯歆郑重表态的同时,希望通过本报发出如下呼吁。一是经过今冬明春一冻一化,在洪水中受淹的泥草房还将大批倒塌。他建议,国家和省持续跟踪,将相关救灾重建政策延续到明年,并有针对性地出台后续政策。二是杜尔伯特受灾情况特殊,冬涝排水最短将持续到明年一月末。他建议,国家和省要对此跟踪跟进,并予以特殊支持。


   齐齐哈尔各方伸援手天冷人心暖

  李东戈袁秀芳王绍武本报记者姚建平

  国庆节当日,阳光明媚,气温转凉。今夏被洪水冲毁房屋的灾民还好吗?受灾群众能够在温暖的屋里过节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驱车来到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今夏受灾严重的榆树屯镇大五福玛村实地探访。

  记者踏进榆树屯镇大五福玛村时,眼前不禁一亮:原先破烂不堪的水毁房屋早已不见了踪影,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崭新的彩钢房,一条宽敞的水泥路贯通全村。在村民张玉香家新房前,工人正在进行室内装修。由于地势较低,经过这次洪水浸泡,她家的老房墙体开裂,房屋严重损毁,家里3亩水稻、3个蔬菜大棚全都被淹,眼看就要到手的3万多元打了水漂儿。“那时候没少哭,都不知道怎么过了。”张玉香眼睛湿润了。手里一时没钱新建房屋,眼看着没地方可住,这可愁坏了老两口。村委会得知情况后,预先支付建房款5000元,众邻居都来帮忙,有的用车拉来沙子,有的把家中存留的红砖拿来应急。现在,一座崭新的彩钢房主体已经建完,张玉香夫妇能在新房里过一个温暖的国庆节了。

  大五福玛村支书刘永亮告诉记者:“目前全村6户倒塌房屋已陆续完成重建,同时修通了村上三横一纵四条水泥路。现在村干部每天都走访受灾村民,帮助有困难的灾民恢复生产生活。”

  目前,昂昂溪区委区政府把灾后重建作为重点工作。在国庆节期间,区、镇领导放弃节日休息,深入村屯查看灾情,指导抗灾自救,农技部门工作人员指导排涝除涝,民政部门加紧开展危房户的核灾和报批,人社部门开展送岗位援助活动,安排劳务输出,土地、规划部门在房屋重建上简化审批手续,放宽限制,减免各种税费,确保全区灾民天冷之前都能有房住。

  地处嫩江沿岸,讷河市今年受洪水侵袭十分严重。10月2日,在同心乡中心学校操场上,百余名师生正在举行升国旗仪式。一个多月前,这所学校接收了本镇和周边三个乡镇的水灾转移群众。在全社会关爱下,受灾户生活正渐渐步入正轨,重建工作逐步展开。

  经过近一个多月努力,田建伟灾后饲养的第一批肉鸡即将出栏了,盘算这样的速度和规模,再有两到三年,受灾的损失就能挣回来,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夏洪水中,田建伟的通南养鸡场大量的鸡雏、成鸡、饲料被淹,场地进水,房屋被泡,直接经济损失在200多万元。灾情发生后,市领导多次来慰问支援,责成畜牧兽医局为包扶通南镇的工作组,重点帮扶灾后重建,全场职工及时把浸湿的饲料晾干,买了新饲料,及时补栏恢复生产。畜牧兽医局提前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从8月26日到9月20日,集中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接种和消毒灭源工作,做到市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免疫接种工作,确保全市畜牧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像畜牧兽医局这样的工作组在讷河有171个。随着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市场重新开市,因灾停建的工程开始复工,乡村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和繁荣。

   “从柴米油盐到吃喝住穿,政府样样都想到了,这钢架结构的房子花了4万多,不到半个月就建完了。”住在新房里的同心乡巨和村五保户63岁的张贵友,一边吃午饭一边向记者介绍他的新房。讷河市已有1077户灾民完成对损坏房屋的维修和重建,对房屋受灾倒塌的残疾户、分散供养五保和优抚户,全市共251户,通过向上争取一点,政府补贴一点,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社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一点,受灾户出一点等措施,积极筹措资金,优先帮助残疾户、分散供养五保和优抚户建设新家园,保证他们在入冬前都能住进暖屋子,使受灾户彻底改善居住条件,不再为住房担忧。受灾最重的二里肉牛场整村迁移已完成选址、新区规划等,将建设成为新的标准化农村新区。

  洪水过后,讷河市委市政府把灾后重建、增加灾民收入,保证受灾群众住、吃、烧、用、学等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动员社会各界帮助灾民增加收入,落实帮助责任。根据不同乡镇、不同农户、不同作物、不同养殖品种受灾情况,落实具体指导措施。加强了砂石、水泥、砖瓦、木料、编织袋等建筑物资以及食品、药品等生活用品的价格和质量监管,对63户超市、药店、物资企业、砂场等进行了价格调查、提醒和告诫;对781家经营业户进行质量检查,为灾后重建和群众正常生活提供了保障。实施“一户转移一人,户均增收5000元”劳转行动计划,对接劳动力转移基地,做到转得出、留得住、有收入、能维权,目前已组织转移输出受灾农民2780人。

  当前,讷河市正着力解决灾民越冬所需的用柴用煤,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加快秋收秋整地进程。制定了灾后重建、城乡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项目发展四项工作同步的推进措施,做到农业少减产、工业多增收、第三产业持续繁荣,让灾民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

  绥滨两个月建起灾民安置楼

  讷河市同心乡巨合村五保户余素珍灾后搬进新居。李东戈本报记者姚建平摄

  国庆节期间,昂昂溪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深入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李东戈本报记者姚建平摄

  绥滨县绥东镇正在抢建灾民安置楼,已建成3栋,余下两栋正在紧张施工,将保障东方村全部受灾群众越冬。施工人员昼夜奋战。本报记者邵晶岩摄

  绥滨县绥东镇正在抢建灾民安置楼,已建成3栋,余下两栋正在紧张施工,将保障东方村全部受灾群众越冬。紧张施工的安置大楼。本报记者邵晶岩摄

  本报记者邵晶岩

  洪水退去,寒意渐浓,失去收成的受灾群众生活如何?这个特殊的冬天将如何度过?日前,记者走进绥滨县绥东镇,了解受灾群众当前的生活。

  绥东镇东方村12个自然屯是绥滨县受灾最重的地方,770户农户逾5.3万亩耕地基本绝产,全部房屋曾被洪水浸泡,目前已有256座房屋倒塌。与洪水战斗一个月后,绥滨县把工作重点放在安置灾民和灾后重建上,在绥东镇,近百人正在抢建两栋灾民安置楼。据绥东镇副镇长洪艳介绍,9月初安置楼开始施工,施工人员中,有一半力工是东方村受灾村民。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正在建设的两栋5层安置楼,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共132套居室。紧挨着安置楼,刚建好的3栋住宅楼总面积2万平方米,5栋楼可保障东方村全部受灾群众越冬。

  一个月时间,安置楼已建至第二层,施工人员鼓足干劲抢工期。“整个工地有170名施工人员,昼夜两班倒,歇人不歇工,确保11月初达到入住水平。”甲方代表陆雷说。

  在工地现场,记者拦住一位搬运苯板的施工人员。在攀谈中得知,他叫刘凤生,是东方村红发屯的一名受灾群众。“种了12垧玉米,本来该秋收了,受灾损失10多万元。县里一个人一天给生活补贴15元,我在这一天收入一百多块,吃穿没问题,就是今年贷款还不上,明年种地没钱投入。”8月17日,从村里撤离出来后,刘凤生就开始到镇里的工地上打工,洪水退去后,家里的4间砖房也不能再住了。9月初,灾民安置点撤消后,刘凤生一直和老伴住在镇里的亲戚家。他说“这房子将来还要让我们村民住,干活就更有劲儿了,再说也得多挣点,孩子上大学还需要钱。”

  据了解,此次洪灾中,鹤岗市共20510名农民受灾、2005座房屋倒塌、1095座房屋遭受严重损毁。目前,鹤岗市的绥滨、萝北两县以救助和安置灾民为工作重点,想方设法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医就”。从9月初开始,绥滨、萝北两县按照每人每天15元标准为灾民发放生活补贴,为每户每月发放住房补贴120元,取消安置点,通过补贴的方式分散安置受灾群众。截至9月底,全市已发放救灾补贴资金1043万元。

  东方村村民刘秀兰,和亲戚在绥东镇合租一处三间房,房前还有半亩多地的菜园,两家每月共支付房租200元。“房子住着还行,老伴在工地干活,我在家做饭。不能老等政府给啊,自己能挣一点是一点吧。”刘秀兰说。6垧地颗粒无收,和刘凤生一样,刘秀兰家眼下最担心的,也是明年春耕的资金问题。

  “农民损失很大,但面对困难都很积极,东方村有劳动能力的基本都在外打工。通过投亲靠友、租房都解决了目前的居住问题,我们按照县里的指示,全力落实好每项安置和重建工作,确保一户不落解决受灾农民过冬问题。”绥东镇镇长徐亚东说。洪灾发生后,年轻力壮的村民早早走出去,打工赚钱。村民陈福森在工地干活,每月能赚2000元,妻子赵喜燕在绥滨县城的饭店打工,每月收入1500元。“多干点,早点把损失补回来。”赵喜燕说。尽管困难挺大,受灾群众对重建家园充满信心。

  据介绍,安置住宅楼的销售和补贴方案,还在商讨之中。绥滨县在做好灾民安置工作的同时,考虑对受灾村屯进行整体搬迁异地迁建,目前正向上逐级申请,具体迁建的规划和方案也在酝酿之中。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