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上了新房子,哈萨克老妈妈用传统的“恰秀”来庆祝喜事,表达喜悦之情。
东北网10月11日讯 三年多来,大庆援疆前方指挥部团结带领41名援疆干部,按照市委“创一流、站排头”的援疆总体定位,实施了各项重大民生工程、福祉工程、连心工程,使福海县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充分认可和广泛赞誉。
金秋时节,万里之外的新疆福海迎来了“收获季”。
这种收获,不仅在于果实满枝,更体现在大庆援建的一个个项目中。
从福海县城出发,驱车向东南行驶,就到了齐干吉迭乡。
远远望去,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旁,一片崭新的红顶小房子,在绿树掩映下,鳞次栉比地排列着,如同别墅区一般,不由得令人眼前一亮。
这里,就是我市援建福海的重要民生项目——龙源社区。
走进一个牧民家,三室一厅的大房子里,鲜艳的挂毯、民族装饰,把家打扮得十分温馨,各种家电一应俱全。哈萨克老妈妈古丽加米,正一边打扫着新家,一边照看着可爱的小孙子。
得知我们是从大庆来的,她难掩激动心情,立刻放下了手边活儿,热情地请我们坐在沙发正中间,为我们倒奶茶,还准备了奶疙瘩、馓子等一桌迎接最尊贵客人的食品。
“古丽加米家原来简陋的土房被洪水冲毁了,临时的安身之地也失去了,全家人陷入困境。后来,大庆援建了龙源社区,让他们住进了现代化的新家。现在,儿子在牧场放牧,她自己在家看孙子,享受天伦之乐。”一旁的副乡长吴一飞告诉记者。
“我从来没住过这么漂亮的大房子,谢谢大庆!谢谢大庆!”朴实的古丽加米抱着小孙子用哈萨克语表达着感激之情,脸上挂满了灿烂笑容。
像古丽加米家一样,受益的哈斯克牧民还有很多。如今,该项目已成为整个北疆定居兴牧、援建项目的精品示范工程。当地将其命名为“龙源社区”,表达了受援地感恩龙江、饮水思源之情。
提起龙源社区,还要回到几年前。当时,古丽加米等齐干吉迭乡146户哈萨克牧民,因遭受特大雪灾和洪灾而失去家园。2010年5月,我市启动援建龙源社区,决定为牧民重建一个安定舒适的家。
三年多来,大庆援疆干部把办公室和宿舍搬到项目现场,连续放弃中秋、十一节假日,克服当地气候恶劣、施工期短、地处偏远、劳动力和原材料短缺等诸多困难,顶住压力,连续工作,确保了项目进度和质量。
龙源社区,由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免费提供规划设计,既体现少数民族风格,又与现代文化相衔接,水、电、暖、厨、厕、浴功能齐全,保证20年不落后。小区还配套建设农副产品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中心,确保群众搬得进、定得住、能致富。
以龙源社区为样板,2012年6月,我省决定由我市建设齐干吉迭乡整乡推进牧民定居示范工程。届时,将在全疆探索出一条农牧区加快实现城镇化、缩小城乡差别、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新路子。
如今,这一工程也在有条不紊推进中。未来,齐干吉迭乡将创建北疆地区定居兴牧整乡推进援疆示范乡,建成富裕文明、和谐美好的美丽乡村。
三年多来,我市采取散户集中、老村扩面改造、插花定居、整村搬迁等模式,按照“五通”、“五有”、“五配套”标准,帮助建设“两居”住房5800户,使18000余名群众住进面积达标、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新家。定居后,每户牧民拥有人工饲草料地50亩以上,实现牛羊冷季暖圈饲养,传统的四季游牧生活方式得到彻底改变,使农牧民真正享受到了均等化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生活。
在安居项目外,我市还为福海援建了127米长、20米宽的乌伦古河大桥。大桥的建成,彻底解决了乌伦古河南岸3乡12个行政村6000多名牧民的出行难题,加强了乌河两岸的交流联系,有效推动了福海生产要素流动和经济发展。
记者手记
常年游牧、居无定所,是哈萨克牧民多年形成的习惯,然而,这却阻碍了他们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进程。以龙源社区为代表的安居项目,是我省援建阿勒泰地区三县中推进“两居”工程最快的,这让牧民一步跨进了现代生活,他们心中的喜悦与幸福可想而知。设计功能、配套设施、质量外观、产业发展“四个一流”,让到过龙源社区的人,无不对工程建设交口称赞,有人说,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好缩影,也有人说,将这里打造成为边疆第一农村社区,成功经验应在新疆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推广。在这里,大庆援疆品牌已开始名噪全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