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市小学校旁教辅书十分畅销。闫一菲 摄
黑龙江日报10月11日讯 据一条微博上的段子说,在教育部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公开征求意见后,国内某知名文化补习学校的股票连续3日涨停。不少网友惊呼,原来拯救股市的竟然是“减负”。
教育部第一次提出减负二字还是在1955年,如今已经过去了5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可小学生这些年,年年喊减负,但“负”却仍在那里。新的减负令能够让学生减轻负担么?家长和老师如何看待减负的呢?
观点碰撞
家长对话教育工作者
家长朱女士:要是班级其他的学生都提前学过小学内容,老师讲课很快,我孩子跟不上怎么办?
哈尔滨市兆麟小学校校长崔凤:小学一直提倡“零基础入学”,不管孩子们学过没学过,学过多少,我们都当成“零基础”,让老师注意课堂效率,利用小图片,小卡通动画片等灵活课堂形式,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会知识,注意课堂情境,让学生没学过的学得会,学过的愿意再学一次。
家长刘先生:要是真减负了,孩子不学习光玩怎么行?
哈尔滨市兆麟小学校校长崔凤:减负不等于不学习。比如说很多家长担心1~3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孩子没了压力,就会玩疯了。不过课后没书面作业,却可以给孩子留“体验式”作业,参观科技馆、公园,或者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资料,研究课题然后再展示给大家。例如春节,就可以给孩子留作业,了解和春节有关的知识和小故事,然后等班会上再讲给大家听,这样不但长了知识还培养了孩子表达能力。
家长赵先生:前一段时间,咱们省的教育部门严打补课,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可是这到底是一阵风呢,还是长效的呢?如果不是长效的,别的孩子补课,我的孩子不补课,不就落下了么?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7月15日至12月末,我省都将集中开展治理违规有偿补课行为专项行动。我们将严格禁止学校违规补课、严格禁止教师组织或变相组织任课班级学生校外办班、补课、收费,严格禁止在职教师参与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收费培训班、补习班或搞有偿家教。对违规补课、办班的在职教师,一经查实,责令改正,全额退还办班或授课所得,视情节取消其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资格,取消其功勋教师等荣誉称号,取消其三年内参加评优、评职、评骨干等资格,并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解除聘任合同,直至取消教师资格、开除教师队伍。查处违规教师的同时,连带追究违规教师所在学校校长和主管副校长的责任。严打有偿补课的行为将一直持续下去,不会是“一阵风”。
家长黄女士:现在的确补课班都哑火了,也没听说有老师敢在文化学校补课了,可是我听说,有很多老师现在在学生家里“一对一”的补课。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已经知道,哈尔滨市教育局已经开始制定相应的方案来打击这样的行为。也欢迎家长举报,省教育厅设立了专项行动举报电话:0451-53638439、53642952。
家长周女士:减负政策很好,小学生确实不应该负担太重,但是关键是小学减了,中学减不减,大学减不减?现在小学减负,可是中考政策高考政策都没变,让孩子小学上完了以后怎么办?
哈尔滨市某知名小学宋校长:家长的意见没有错,如果评价体系不改革,减负只能是口号。不留、少留作业,取消、减少考试学校能做到,但是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留作业不考试家长就满意了么?减负对低年级的家长可行,但是高年级呢?当面临择校压力时,无论学校留不留作业,孩子的压力都不会减少。我们社会的评价体系的形式是纸面笔试为主,中考高考要笔试,考研考公务员也要笔试,如果从小学开始没有好的笔试技能,在人生中确实会遇到很多障碍。这种评价体系不做彻底改变,减负最终只能是空洞的口号。
家长宁先生:减负效果谁来监督?
社会学者:据业内人士统计,近年来教育部曾就诸如心理教育、国防教育、艾滋病教育等发过数十个文件,要求在中小学课堂开展这些专题教育,但究竟开展到怎样的程度、会不会“走过场”,从来就是无人监督。如果减负也采用发个文件就了之的老套路,不仅不会起到任何效果,反而会将课业负担问题向家庭、向家长转移。而没有严格的监督检查,又没有相应配套措施跟进,这样的“减负令”十有八九只会是沦为说说而已。
高考在前减负成空谈
——三个家庭的减负路
幼儿园减负小学加担子
哈尔滨市的乐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在刚刚过去的幼儿园大班,他比同龄的小朋友要幸福很多。乐乐的母亲王女士自称是“素质教育”的坚决拥护者,小学之前,她对乐乐一直采取“放养”的教育方式,“孩子还那么小,不想让他太累,想让他有个快乐的童年”。乐乐的幼儿园小伙伴莹莹相比起来就累多了,为了幼小衔接的顺利,她的幼儿园大班过得并不“清闲”。她的父母送莹莹参加了“幼小衔接”班,莹莹学会了拼音,会了简单的英语,还做了十几本练习册。
“我儿子是幼儿园班中20个没上幼小衔接班的孩子之一,我要用实际行动来支持减负。”王女士颇为骄傲的说。
刚开学没多久,王女士就发现儿子比班里的其他小朋友“会的东西少”,“才开始学认数字,有的小朋友乘法表都会背了,字也比我儿子认得多。”和其他家长一交流王女士才知道,这些“会的多”的小朋友都是上过“幼小衔接班”的。王女士很担忧,“老师要是看学生们都会,就不好好讲怎么办?孩子学习跟不上怎么办?我这不是把孩子给‘坑’了么?”
乐乐上学不到半个月的经历,让王女士从一个“素质教育”的坚决拥护者开始向“应试教育”的盲从者过渡,曾经引以为豪不上“幼小衔接班”的行为,如今也让她后悔不已。她决定“痛改前非”,虽然知道了教育部发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她却有自己的观点,“一到三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不考试这可不靠谱,到了四年级以后孩子不适应,考试不好怎么办?我可不能再犯‘傻’了,管他政策如何,学校不留作业、不考试,我自己来。”
记者发稿前,再次联系王女士时,她已经开始为孩子找“课外班”了,“给孩子花钱报班,让他多学点东西,总不会是错的。”王女士的语气中没有迟疑。
文化课减负兴趣班加压
“不留作业,不考试很好哇,这样的减负我很支持。”甜甜的妈妈对记者说,可她后半句话却让记者大跌眼镜,“这样孩子课余时间多了,我就可以再给她报个特长班了。”
为了“应试大计”,不少家长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很多感觉自己孩子学习很难再有大幅提升的家长,则把目光瞄向了兴趣班,希望通过特长获得考试加分。
甜甜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作业并不多。除了英语外,她母亲也没给她报名参加课外的“补课班”。“孩子在学校好好学习,能把作业写好就行了,没有必要给孩子加那么多的负担。孩子就应该多学点儿‘特长’,这才是素质教育啊。”
在甜甜的母亲看来,只要不补习文化课,就是“减负”和“素质教育”了。虽然甜甜今年才8岁,可是她已经学了5年琵琶了,甜甜妈妈告诉记者:“一开始确实是因为孩子有兴趣,喜欢就给报了,可是后来听说有个特长以后升初中、升高中都能加分,所以就一直给上着,还找了专业的老师给指导,投入好几万元,琵琶都换了好几个了。”可甜甜却告诉记者:“不喜欢,讨厌学琵琶。”每天都要练两个小时以上,而且还要面对各种琵琶等级考试,甜甜早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兴趣”,剩下的只有被逼的无奈。即便文化课负担很少,甜甜也很少在晚上10点前睡觉。
“如果新的减负令真能执行,我就给孩子再选一个特长学,这样就算考大学还可以按艺术生来,文化分低很多。”听到妈妈还要给再选择一个特长班,甜甜很苦闷,在她看来,学“特长”是“甜蜜的负担”。可是她妈妈却说,“小孩子心性不稳定,不能由着她来,一技傍身怎么都是好的,等她大点就知道我的苦心了。”
为孩子能“减负”家长自己加“负担”
林先生在一家外企工作,今年他又跳槽了,因为年薪会增加6万元。6年间,他已经跳槽了4次,一次比一次工作辛苦,但是只要能够提高薪金,他就在所不辞。
林先生的儿子林敏今年读初四,和其他面临中考的学生不同,他除了在学校认真听课,写老师留的作业外,从来不上补课班,也从来不做习题册。他“悠闲”的初四生活,让同学们感觉羡慕嫉妒恨。可是林敏却说,他的“惬意”,并不“轻松”。
原来,林敏的父亲曾经有一份稳定而又清闲的工作,之所以选择了如今这种疲惫的生活方式,就是为了多挣些钱,好让林敏出国。“初中之前,我和其他家长一样,给孩子报了好几个学习班。为了能够考上好的私立初中,我还想尽办法找到‘名师’来为他一对一补课。可是最后他没能考上工大附中,我气得揍了他一顿。孩子当时边哭边喊,‘我都尽力了,整个五年级,我连一天电视都没看过,你还想我怎么样?’这句话点醒了我,干嘛要这么逼孩子?从那天起我就下定决心,挣钱,送孩子出国上学,用自己的努力来为孩子‘减负’。”
林敏上完初四就要去美国读高中了,会在美国参加高考。对于这样的结果,林先生很满意,他认为,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家长和孩子,必须有一方“加负”,才能换取孩子美好的未来。
锐观点
用改革撼动减负怪圈
三个家庭的减负路,不是走了回头路,就是走进死胡同,再不就是要另辟蹊径,可以说均以失败告终。
减负中家长的迷茫,让记者想起来一个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理论。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讯问两名囚禁嫌疑犯,并向双方提供以下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背叛),检控者将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8年。
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选择背叛。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选择背叛成为了这场博弈中唯一的可能。
借用此理论,对于彼此分开的家长及学生,也面临三种选择:多数学生减负而少数学生增负(背叛),少数学生将获得学业上的优势。如果所有学生都减负(合作),没有学生输在学业的起跑线上,大家都会轻松。如果所有学生都增负(背叛),没有学生在学业上落后,但是所有学生都无法减负。
在教育资源不平衡和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家长只会选择“增负”而不是“减负”。
那么如林先生那样另辟蹊径选择让孩子出国呢?先不说出国是不是一个好的出路,这种行为本身又把减负拉入到“拼爹”的怪圈。
在一个考分万岁、上升通道狭窄、成功标准单一的社会里,当家长不能给孩子提供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教育资源时,就只能依靠孩子的自身竞争来争取资源。换言之,如果不“拼孩子”,就只能像林先生儿子那样拼“爹”。
一纸“减负令”,希望能将孩子从学校的书山题海中解脱出来,但现实却是,不是孩子们又被逼入培训机构的书山题海中,就是逼着家长们省吃俭用,将孩子送到国外“享受”素质教育。减负,减了负担的不是家长和学生而是学校,获得利益的不是家长和学生而是补习班,最终增了孩子的负担,干瘪了家长的钱包。
好的教育资源、好的工作永远是稀缺的,这是减负令的先天不足。获得好的教育资源和好的工作,不是要“拼孩子”就是要“拼爹”,这是减负令无法调和的矛盾。应试教育的阴影笼罩着基础教育,中考、高考两大指挥棒指点学生的未来则是减负令最大的阻碍。这样先天不足、矛盾难解、阴影笼罩的减负令,怎么能让孩子轻松?如何会让家长“领情”?
总而言之,终点不改,起点从何改起?如果不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减负只能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