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0日讯(记者 张锐)受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近年来我省很多涉外企业,尤其是涉俄企业的运营步履维艰,在对外业务方面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贸易纠纷等麻烦。为适应企业对俄贸易发展的各种需求,牡丹江市检察院积极延伸其职能,为涉俄企业保驾护航,打响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保卫战”。
转变预防和服务理念
绥芬河市拥有公路、铁路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年过货能力1100万吨,过客能力150万人次。多年来,对俄贸易进出口额始终占黑龙江省的三分之一以上。随着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绥芬河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来此投资发展。据悉,经过20年的发展,在绥芬河注册经营的国内外企业已经达到2000余家,对外商场及商店近万个。
面对形势发展,绥芬河检察院定期选派业务精通的检察官到企业以案释法,用发生在企业员工身边的案件教育员工,增强了企业员工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权的意识。绥芬河多家企业的负责人说,检察官们经常利用自己休息的时间来公司进行普法教育,不仅增强了员工的法律意识,方便了企业的管理,同时,在与外商签订合同的时候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法律咨询意见,有效地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为企业提供法律“呵护”
历经多年的发展,如今,东宁县在俄罗斯建成了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华宇经济贸易合作区和莫戈伊图伊工业园区等六个中国人开办的境外园区,其中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更成为经国家商务部批准的首批八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即便如此,身在异国他乡的对俄企业还是会随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多数企业仍处于如履薄冰、摸索前行的发展阶段。
不久前,一起对俄企业负责人因涉嫌触犯俄方法律,被俄警方扣留的事件,让许多对俄企业面对俄方的法律畏缩不前,严重影响了对俄贸易产业的投资发展。鉴于上述事件,东宁县检察院几次带领干警深入对俄企业走访座谈。他们了解到,由于中俄两国法律的差异,工作人员对俄方法律制度了解不透,时常出现经贸活动缺少法律保障,防范风险能力不足,遇到问题处置不当的情况。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帮助企业守法经营,有效规避风险,东宁县检察院迅速行动,实施了“入园”计划,与四个境外园区建立起特邀联络员绿色通道机制,实行“定员、定责、定园区”模式,由每位副检察长为检察服务员,负责定点联系一家园区,同时在园区确定一名专职联络员,将园区需要检察机关提供帮助的信息适时进行反馈。为了提高企业负责人和员工的法律意识,更好地应对俄方法律的多变,增强自身技能,他们组织专人建立起俄相关法律数据库,对俄罗斯法律政策的新变化及时进行更新,让企业随时掌握。同时还开通了“东检维权”微博,搭建远程平台,打消了距离的制约,方便远在异国他乡的务工人员得到法律援助。
打造服务“非公”品牌特色
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公正、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近年来,绥芬河市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努力为企业发展营造五大环境,让企业走在阳光大道上。
绥芬河市检察院把打击口岸通关、检验、检疫、运输过程中的职务犯罪作为侧重点,与外事部门、旅游局等多家单位联系,用中俄两种文字公布了维权电话,为外籍、外来游客依法维权建立起了一条便捷、快速的绿色维权通道,为企业维权,为通关服务,为地方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保障。检察院通过营造平安稳定的治安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持续平稳的对俄经贸环境,这五个环境来实现边境口岸检察机关服务“非公”的品牌特色。
随着中俄两国元首签署合作共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国家正在研究将对俄延边开放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牡丹江对外经贸合作迎来了重大机遇,对俄贸易已经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就业、活跃堤防经济的重要力量。为了跟进对俄经济合作转型升级和沿边开放先导城市建设的需要以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牡丹江市检察院要求干警加强对俄罗斯法律、司法制度的学习研究,了解俄罗斯的司法环境,提高服务对俄贸易的法律能力。营造对俄经贸的法制环境,努力通过检察机关的服务来带动和影响更多的服务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