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抹灰小工从8楼摔下险进鬼门关 28年后来哈寻救命医护人员
2013-10-22 08:06:26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张宏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杨中华

  从江阴周庄到哈尔滨,两地相距近2300公里,没能挡住老杨找人的念头。去年,老杨请出差的朋友到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寻亲”,没找到当年救治他的医护人员。直到最近,随着一本尘封28年的住院病历被找出,老杨的“千里寻亲”总算有了眉目……

  “寻亲”:救命的恩人在哪里?

  杨中华是江苏省江阴周庄人,家里4个姐弟,他排行老三。1985年5月,家里条件困难的杨中华随叔叔一起到哈市打工,在建筑工地干抹灰工。8月30日,正在一处建筑工地打工的杨中华意外从18米高的在建楼房8层坠落,头面部着地,脾胃破裂、全身多处外伤、骨折……幸运的是,经市第一医院医护人员抢救,他不但保住了性命,而且没有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我要是自己不说,别人根本看不出我曾从鬼门关走过一回。就是以现在的医疗技术,人从8楼摔下来也很凶险,所以我一定要当面谢谢当年救治我的大夫!”老杨在电话中说,去年秋天他委托出差的朋友到市第一医院普外科,寻找当年的王大夫、迟大夫和护士小兰,遗憾的是没能找到。

  现在,老杨与姐姐在当地开了一家纺织公司。他的儿子已经上大学了。“当年我才19岁,受伤后不知道以后能咋样,出院后就回了老家。当年医护人员对我特别照顾,临走我都没说句感谢的话,这句谢谢压我心底28年了……”

  医院:查万份尘封病例找到原件

  尽管朋友没找到当年救治老杨的医生,但“寻亲”的事却被市第一医院宣传科江丽波科长记在心里。

  其实从2000年起,我国才出台规定要求住院病历保存30年。上世纪80年代几乎都是纸质病历,不少医院多年前病历都没了。不过市第一医院的纸质病历保存比较完好,现存100多万份。

  江丽波几次找到病案统计信息科,与邱海英主任一起查找旧病历,却没能找到老杨在普外科的病历。

  直到10月16日,俩人查找了所有1985年的病历,在脑外科的登记簿上发现老杨的名字。最终,在100多个病案箱、1万多本病历中,找出了杨中华的病例。

  线索:翻病历医生护士对上号啦

  翻看这本编号为140581的病历可以看到,1985年8月30日,杨中华被送到市第一医院抢救时处于昏迷状态,他的胃、脾破裂,头外伤,颜面外伤,肱骨骨折。在他昏迷时,先被送到脑外科,随后被送到普外科进行了脾切除、胃修补手术。因此,老杨只有当年在普外科治疗的记忆。

  在这本30多页的泛黄病历上,每一页都清晰记录着杨中华的病情变化和救治情况,落款处盖着迟银英、王盛江等医生的印章。

  连线

  老杨月末来哈“见亲人”

  “当年多亏他们救了我的命,要不是他们细心照顾我38天,我肯定不会恢复得这么好!”昨天,记者与老杨电话连线得知,当年回到周庄后,杨中华的左腿微跛,如今几乎看不出跛脚的痕迹。

  听说“恩人”们找到的消息,老杨十分高兴,多次与医院沟通约见当年救治他的医护人员,初步预定28日与妻子启程来哈。

  “我得让爱人跟我一起来哈尔滨,谢谢当年救治我的医护人员。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这个家!”老杨说。

  医护:“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8月30日:下午1时10分开始手术,2时55分手术结束。

  9月4日:术后第六天,头痛,已排便,查体神清言明。

  9月19日:术后第二十一天,脾切除、胃修补、左上臂小夹板固定、右肩关节复位,经治疗现已基本康复……

  仔细翻看这本28年前的病历,王盛江才想起当年那个命大的小伙子:“他坠楼的时候头先落地,随后落地的肩膀起到一定缓冲作用,他能侥幸活下来……”

  王盛江、迟银英、焦雨春,经过了28年,这三位医生或退休或重病,只有68岁的王盛江医生仍在省二院任职。

  当年,40岁的王盛江是市第一医院的外科专家,迟银英是普外科住院医师。王盛江翻看病历回忆:患者被送到医院时,头部外伤陷入昏迷、多处骨折。患者是先被送到脑科,当时的普外一科焦雨春主任参与会诊,发现有脏器出血,并很快出现失血性和感染性休克,立即转到普外一科,由我和迟银英一起为他进行脾切除、胃修补手术。

  现在,焦雨春医生已进入耄耋之年,重病在身;迟银英医生已年过七旬,早已退休;杨中华印象中的护士小兰名叫陈彩兰,一直在普外科工作,如今在市第一医院门诊当导诊护士。

  听说杨中华要回来“报恩言谢”,王盛江和陈彩兰十分意外:“这没啥好谢的,治病救人是我们的本分,患者康复生活顺利就好!”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