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4日讯 当熟悉的蓝天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上班的路上也忍不住多看两眼。昨天一早大雾已消散,空气中能感受到明显的风吹和凉意。昨天,空气质量监测点的污染物浓度持续大幅回落,午后如期迎来了入冬后首场降雨,宣告了雾霾天气谢幕。
雾霾预警相继解除
19日以来,哈市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恶化,19日至21日空气达到严重污染级别,22日23时起,PM2.5浓度开始下降,到昨天9时12个监测点位PM2.5浓度瞬时值均降至每立方米150微克以下,部分区域降至每立方米100微克以下。
21日,正遭受“霾伏”的市区又出现了罕见的浓雾,直至昨天清晨,清晰的能见度才重返我们的视线,大雾落幕;12时30分,市区飘起了雨,风雨联合消霾,气象部门解除了霾的橙色预警,到此,宣告此轮雾霾天气正式结束。
48小时大雾创纪录
从21日7时15分发布首个红色大雾预警信号,到昨天6时30分解除大雾橙色预警信号,这场“迷雾”在市区逗留了近48个小时,无论时间上和浓度上都堪称罕见。据粗略统计,上次发生类似大雾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但大雾只持续了一天便消散了。此次大雾足以被写进冰城“大雾史册”。
为啥这次的大雾如此浓烈?其实冰城并非孤独的“受害者”,21日起,辽宁和吉林多个城市都发布了今年首个大雾红色预警信号,大雾席卷东北,掌控面积达38.8万平方公里。专家表示,东北多个城市成为“雾友”的原因主要是气候相近,最近处在同一个气团高空暖脊下,同时又接收了日本海的潮气,空气湿度在90%以上;早晚温差大又形成近地逆温层,连续积累了几天后,大雾终于爆发了。
“好空气”即将返城
气象条件策划了一场大雾,又在声讨声中自行化解了。蒙古气旋携冷空气前来救场,东北地区普遍迎接降温降水。哈市受高空槽前的影响,昨天凌晨起市区风力明显增强,有利于雾散和污染扩散,日出后在太阳的照射下空气湿度从90%降至60%左右,大雾散开。
有细心的市民发现,虽然PM2.5浓度降低,为啥部分监测点的AQI指数还是500?专家表示,AQI测算的是过去24小时的均值,因此有一定的滞后性,昨天下午我们呼吸的空气已经新鲜了不少。虽然在午后降雨时,由于湿度反弹,影响了扩散速度和能见度,污染物浓度有一定的回升,但随着持久的降雨,“好空气”还是会重返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