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岗区华山路与赣水路交口的隆通国际广场复工。
东北网10月26日讯 近日,哈市南岗区华山路与赣水路交口,一处烂尾楼工地上机器轰鸣,开始了续建工程。该烂尾楼叫隆通国际广场,高30多层。那些令人欣慰的机器声,似乎给这栋已存留10多年的烂尾楼带来了重生的曙光……
“烂尾楼”长期圈占土地,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道伤疤。记者在哈市市区调查发现,“烂尾楼”成因复杂,它浪费了建材、土地、人力等资源,影响城市形象,而土地、规划、建设、房产、金融、法院等部门又无法独自解决。有关专家呼吁:亟须有关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并尽快立法处置,统一解决“烂尾楼”的难题,只有这样,“烂尾楼”才有希望重生。
最老的“艺华大厦”今年23岁
12日,记者在哈市道外区松花江畔的“艺华大厦”工地看到,钢筋混凝土框架已经变成黑色,部分混凝土框架也残缺破损。楼底层外围立有广告牌,勉强遮住了里面的杂乱和荒凉。哈尔滨环宇房地产开发公司当年的老板,绝对没有想到,自己在松花江畔投资建设的“艺华大厦”一盖就是23年。这栋烂尾楼,常年伫立在老道外最显眼路段,黑洞似的巨大框架结构在岁月的洗礼下,平添几分苍凉和神秘。
“艺华大厦”1989年开工建设,1994年主体24层框架完工后,因资金不足停工,累计投入5800万元,是哈市最老的“烂尾楼”。由于涉及银行贷款诉讼,经过法院判决,目前,“艺华大厦”项目土地及产权已经分别属于中国银行哈尔滨市兆麟支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哈尔滨市中山支行。
离开“艺华大厦”前行不远,位于道外区升平街与景阳街交口的两处烂尾楼已经围上围挡,围挡的广告牌上清晰地写着:“积极推进停缓建工程,改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华风国际商城”号称二环内最大
13日,在阵阵秋风的吹拂下,位于哈市南岗区嵩山路与湘江路交口处的“华风国际商城”显得异常落寞,记者走进楼群按动快门的刹那,几只麻雀惊叫着,从裸露的楼体框架上飞起。灰暗的建筑楼群“裸体”屹立在繁华的开发区中,部分建筑构件露出了刺眼的钢筋头。
据了解,该工程于2003年开工建设,两年后只完成了整体水泥结构,随后因多种原因一直搁置。它的总占地面积为67775平方米,由于开发商资金短缺,施工单位垫资过多,项目在双方不断纠纷中停滞至今。该楼盘被市民形象地称为哈尔滨市二环内最大的“烂尾楼”。记者走进售楼处,在楼盘负责人处了解到,该楼盘有望明年复工。
旧的还没有解决新的又出现了
14日,记者在哈市道里区顾新路和乡政街交叉口处看到一处近年来新产生的烂尾楼。
“这处烂尾楼是新出现的,属于前两年兴建的回迁房,不知道究竟什么原因,当年这栋临街的楼盖了三四层的框架后就停工了。”在该工程对面的一个汽车修理部的王先生说,这么好的地点实在太可惜了,就这么扔着,每天他在这里干活,只要一抬头就能看见这座烂尾工程,心里真堵得慌。
随后记者试图找到一个能进入工地的门,走了一圈共有三个铁门,都从里面上着锁。记者发现,这处烂尾楼正好矗立在道里区顾新路和乡政街的交口处,周围有多栋高层比邻清河湾小区,周边楼宇有的已经入住,有的已基本完工,正在做收尾工程。最后记者来到乡政街一侧的大门外,隔着歪歪斜斜的铁板围挡喊过来一位正在工作的工人。据这位工人介绍,他们是分包工程负责人雇佣来的,听说该工程似乎是开发商之间发生了经济纠纷,且资金短缺而一直搁置至今。
治理“烂尾楼”一直在努力
烂尾楼,通指工程已经开始,但半途因故被迫停止而未能完成的楼宇建筑物。引发烂尾楼出现的原因,有开发商缺乏足够资金无力完成工程、产权发生纠纷、工程质量不合格等等。哈尔滨市的“烂尾楼”主要是上世纪末全国房地产开发热潮中形成的。当然,近年来,也有新的烂尾楼在慢慢产生。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哈市区内的烂尾楼主要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停建时间长的特点。
记者多方了解到,为解决烂尾楼问题,哈尔滨市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打破常规,积极推进”的原则,曾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及经济手段,在政策上、制度上开拓创新,早于2007年末曾成立了治理停缓建项目工作办公室。在哈尔滨市范围内进行调查摸底,仅当年就认定了31个半截子工程为“烂尾楼”工程。当年还同时下发了《治理停缓建项目工作实施方案》。为使“烂尾楼”工程尽快启动复建,该办公室还建立了审批绿色通道,实行了“三一一代办”特快审批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全力支持复建工作,经过几年的工作,哈市启动复建了多个停缓工程,其中有的已经竣工并交付使用或进入收尾工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还有约10处“烂尾楼”矗立在市区。
专家建言:
烂尾楼应立法处置
“一些烂尾楼虽然尚未缴纳部分费用,但它取得了所有施工手续,应视为合法在建工程。如果建设单位没有主动提出拆除,强令其拆除则缺乏法律依据。况且,以影响市容为由拆除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建筑,理由也不够充分。至于长时间停工待建,也不能构成拆除的理由,因为哈市尚无这样的立法。”宋魁如此评价。
“其实,烂尾楼的命运并非只有被拆除,不管它的产权属于谁,毕竟是一份财产。拆掉了,可能毁了一家企业;利用了,可能救活一家企业。因此,能利用还是利用为好。位于上海徐家汇繁华商圈的宝通大厦,就是停工多年的烂尾楼。”宋魁说,地处南京西路黄金地段的“骏豪国际”,曾是停建6年的“烂尾楼”,接盘开发商将它建成高档酒店式的公寓,虽然每平方米售价接近2万元,但六百多套公寓几天内销售一空。据媒体报道,前些年高峰时上海的“烂尾楼”项目曾多达600多个,由于上海市相关部门工作做得好,70%找到了接盘开发商。他们利用“烂尾楼”现成的手续,创造了不菲的价值。
冰城“烂尾楼”期待破局
尽管“烂尾楼”危害很多,可规划、建设、房产等部门都表示,不了解哈尔滨市现有“烂尾楼”的整体情况。多数被采访单位认为,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规或办法,成立联合机构,强制解决“烂尾楼”问题。
哈尔滨市国土资源局有关人士说,他们只负责审批,但项目烂尾的情况并不掌握。据介绍,根据《土地管理法》,项目闲置1年的,要对其收取一定管理费;闲置2年的,可收回开发单位的土地使用权。对于“烂尾楼”,省、哈尔滨市还没有出台相关法规,致使“烂尾楼”在法律上遭遇空白。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根据自己的情况出台了相应的措施,使当地的烂尾楼得到新生。如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吸引有能力的经济主体投资烂尾楼的建设,允许新的开发商对投资项目原来的规划进行调整;对于那些存在经济纠纷的烂尾楼,通过法院组织拍卖。”省社科院研究员、省科技顾问委员会内外贸专家组专家、哈市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宋魁认为,对于一些长期闲置、没有开发商投资、难以竣工的房产项目,可以通过市场方式收购该项目,或者根据有关法规将该项目所占的土地依法收回,然后由相关部门决定如何处置这类“烂尾楼”。
对于哈尔滨市来说,外地的一些经验都值得借鉴。但业内人士指出,土地、规划、建设、房产、金融、法院等部门往往有心无力,无法独自解决。这亟须相关部门建立协调机制或成立专门机构,统一解决。同时,要出台相应办法,防止新的烂尾楼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