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娱乐·文化  >  娱乐
搜 索
哈籍演员张译27日回家 11点在中央书店签售
2013-10-27 10:18:48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王剑青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7日讯 从《士兵突击》中的史今、《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孟烦了,到最近热播的《抹布女也有春天》中的吴桐、《辣妈正传》中的元宝,哈尔滨籍演员张译近来火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横扫荧屏的他,最近又推出了他的文学处女作《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今天上午11时,张译会带着他的新书在中央书店举行签售会。昨天,张译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出书时曾想“隐姓埋名”

  张译用了7年的时间创作完成《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曾经5易其稿,从最初的50余万字删减到最后近30万字。

  昨天14时许,记者拨通张译的电话时,他正在沈阳开往长春的高铁上。但由于信号不好,张译十分抱歉地跟记者说,不好意思,能麻烦你稍晚点再联系吗?15时许,张译刚刚下了火车,便让助理联系记者进行采访。当记者再次与他对话时,电话那头传来张译的第一句话就是:太不好意思了,让你等了这么久。

  说起演员出书,很多人会想到图多,文少,像本写真集。但张译的书刚好相反,30万字全部是“干货”,正书中只有些许插图,没有一张他本人的照片。即使是封面,张译也没“露脸”,只是低调地选择了一张在片场骑着单车,手拿电蚊拍逆风骑行的背影。这本书,张译用了7年的时间创作完成,曾经5易其稿,从最初的50余万字删减到最后近30万字。

  张译说,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不想依赖个人照片来丰富版面,他更看重的是文字本身和内容。张译向记者透露,写这本书时,他曾一度想过“隐姓埋名”,甚至考虑过用笔名来出这本书,因为总感觉演员这个职业对于出书来说是一种负累,大家一听说演员要出书,都会以为是“写真书”,要不就是请别人采访代笔写的成长奋斗史,可能很多人不会真正去关注自己最在乎的文字。后来因为出版社不同意,他才“被迫”用了真名。

  患上“搜集素材强迫症”

  张译是“长标题控”,一篇作文,标题字数竟达近20个,把老师都逗乐了。

  说起自己这些年搜集素材的“漫漫长路”,张译笑了。无数次,他在拍戏的间隙,把自己锁在酒店里,在电脑前一字一句地敲打;常常在大家嘻笑聊天、谈性正浓的时候,他掏出手机,把好玩故事的关键词立马记下来。朋友们都称他得了强迫症,“已经无法跟正常人正常地交流”。张译说,这个“病”他直到现在都还有。

  记者问张译,为啥要给书起这个名字?张译笑着说,我是“长标题控”。记得上学时,写了一篇作文,标题字数竟达近20个,把老师都逗乐了。

  在这本新书中,张译用幽默、生动、细腻的笔触记叙了自己从幼时求学、少时从军到青年从艺的人生故事。张译说,他想和70后、80后共同回忆那段青涩的青春。而书中记录的张译的童年,全部都是在哈尔滨生活的点点滴滴。

  张译的这本新书中虽然没有他的照片,但为了感谢大家的关爱,他特地随书附赠了一本《混蛋列传》别册。那里面有张译青春年少时的稚嫩照片,有当兵岁月的青涩剪影,有片场演戏时一张张或嬉笑怒骂、或诗情画意的奇特造型,以及他心爱的猫某某们可爱、有趣的照片,可以让读者一饱眼福。

  亲切随和没有一点架子

  在跟张译聊天的过程中,亲切、随和、一点儿明星的架子都没有,这是记者最深刻的感受。说实话,记者跟张译之前并不熟悉,也没有采访过他,但张译的那份与大明星截然不同的平易近人,让记者感觉温暖了许久。

  记者的这份感受,随后在市话剧院车承滨院长那里得到了共鸣。车院长与张译是好朋友,提起张译,他的言语中充满了钦佩与欣赏。

  车承滨告诉记者,他与张译相识是两年前,那时,院里要排一部话剧,叫《我和我的同学》,有人推荐他找张译来演男主角。当时,车承滨对张译并不熟悉,只是听同事说他是红得发紫的大明星,曾经在哈尔滨话剧院工作过。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与张译取得了联系。说明了请他来哈参演的意图后,张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更让他吃惊的是,张译第二天就从北京飞到哈尔滨,与他们一起进行策划。

  车承滨说,一般邀请明星来演出,对方都会提出各种条件。他以为像张译这么红的演员,也一定会有要求。但出乎车承滨的意料,张译什么要求也没提,包括报酬在内。后来,车承滨忍不住了,便问张译有什么要求,张译笑着说,我没啥要求,话剧院是培养我的摇篮,我想好好报答一下这里。就这样,张译分文不取无偿参加了话剧院的演出。

  这时候的张译,真的让车承滨刮目相看了。他心想,这样的明星,真的太少见了。让车承滨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小事:在张译到哈第一天的晚上,话剧院请他吃饭。在饭桌上,张译站起身来给在座的每一位倒上了茶水。

  在排练的日子里,张译的那份认真也打动了同行们。这样一个大明星,能如此认真地排练话剧,大家从心底里佩服他。

  很少回家却最想家

  张译对新晚报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家一直坚持订阅。

  带着自己的新书回到家乡哈尔滨签售,张译说他的心情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忐忑。相比于国内其他大城市的读者,他更加期盼得到家乡人的认可。“我从小在哈尔滨长大,骨子里的东西和我的性格都是典型的东北人,我的文字风格甚至叙事的口气也都充满了‘哈尔滨味儿’。如果说南方的读者对我的书不够认可,我觉得不要紧,但我确实特别看重家乡人的感受。”说这些话时,张译言语中的真诚和谦逊让人感动。

  张译的爸爸妈妈和姐姐都在哈尔滨工作、生活,由于工作繁忙,他却很少能有时间回家看看。他说,上次回哈,还是今年春节的时候,只在家待了一天,那时候正在拍《抹布女也有春天》。他曾希望把父母接到北京,可是他们离不开哈尔滨,在这里已经习惯了。

  说起家乡,张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他说,哈尔滨这几年变化得太快了,我每次回家都感觉“不认路,找不着道了”。听说现在群力、江北都发展得特别好,有时间一定去转转。

  张译对新晚报有着特殊的感情。“你们是八几年开始创办的吧,我家一直坚持订阅呢。”张译说,他的爸爸妈妈一直坚持看,有时家里报纸堆积得很多了,妈妈也舍不得扔掉。

  对于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安排,张译说,他目前主要的工作都会放在这本书上,暂时还没有接拍影视剧的安排,毕竟用了那么久的时间集结而成的,也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很多工作人员,他很想对得起这本书,更要对得起读者。

  张译今天11时在中央书店与大家见面,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