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改造霁虹桥环岛 民警半个月瘦了6斤
2013-10-29 08:56:5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康勇 林晓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处长孙玉庆带领民警调研哈药路等设单行道问题

王世奇政委深夜还在与民警们在现场研究规划图纸

规划科民警在开研讨会

  民警在道外区调研交通状况

  东北网10月29日讯 单行道是如何设置的?环岛是如何改造的?信号灯调整是咋做的?本报记者带您探访哈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秩序处,揭开交通规划背后的故事——

  日前,哈市香坊区红旗公滨环岛的3个灯杆拆除了,过往的司机们发现,这里的道路顺畅了,堵车的情况减少了。有人甚至说“都堵成这样才想起拆,早干嘛去了?”市民们只看到不堵车了,却不知道,为了拆除这3个灯杆,哈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秩序处争取了3年。在秩序处,像这样不被人们熟知的事情举不胜举。用政委王世奇的话来说,秩序处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的工作却是非常重要的,大到哈市交管战略谋划及措施制定,小到路口渠划和交通信号调整,处处显现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彰显了甘于奉献、勇于创新。25日,记者走进了秩序处,揭开了他们的神秘面纱。

  竖一个“单行”牌子

  测流量民警“手麻眼酸”

  新阳路,哈市道里区通往机场方向的主干道路,每天交通流量达到了10万多台次,周边的哈药路、通达街更是为新阳路原本就饱和的交通增加了更大的压力。为此,顾乡交警大队投入了大量的警力解决停车秩序管理、交通拥堵疏导等等令人头疼的问题,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模式不仅浪费了大量警力,而且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于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新阳路、哈药路和通达街等区域的交通拥堵和混乱问题,摆在了秩序处规划科全体民警面前。

  2011年开始,规划科着手调研。首先就要测交通流量。由于没有流量检测设备,民警就用医用测压仪器手动计数。说起这种手动计数,在现场看了民警的操作后,记者将其形容为“打地鼠”(一种游戏)。不知情的人以为交警部门测交通流量会使用很先进的设备,到现场一测就知道数量,其实不然。民警首先选好几个监测点,然后再选择早晚高峰、平时等几个时间段,拿着一个计数器,上面有小型轿车、货车、大货车等几个按钮,过来一辆轿车,民警就按一下“轿车”的按钮,过来一辆货车,民警就按一下“货车”的按钮。车呼啸而过,民警手眼不停,难度要远远大于“打地鼠”。

  刺骨的寒风中,炎热的烈日下,每次监测至少都要一两个小时。眼睛酸了,手麻了,流量数据就这样测出来了。除了测流量,民警还要调研周边支路的交通状况,这样的现场调研要进行20多次。

  “问题出来了,数据也有了,起初我们也想通过路口的信号配时、车种限行、单双号限行等措施来解决,但经过反复的调研讨论,发现这样也不能彻底解决道路的拥堵。”秩序处处长孙玉庆说,在一次研讨会上,有人提出哈药路和通达街单行。当时参会的人都一愣,主干道路实施单向通行这在全国都是先例。“大家心里都画了个问号。既然有想法,那么就按照这个思路去继续调研。”孙玉庆说,随着调研的深入,单行的可行性越来越确定。

  2012年6月15日,哈药路、通达街以及区域道路单向交通组织历时近2年的调研、论证、研讨开始实施。“我都不记得去了多少次现场,开了多少次会,我的会议记录本都换了好几个。”谈起这些工作,规划科科长王涛很感慨。“仅仅是竖一个‘单行’的牌子,就需要如此大量的调研工作,就不用提环岛改造等更复杂的规划了。”

  改造霁虹桥环岛

  论证方案被推翻6个来回

  对于环岛的改造,秩序处的民警们戏言就像“啃硬骨头”。

  霁虹桥的地址位置及枢纽作用不言而喻,而霁虹桥环岛的常年拥堵也令过往的司机们头疼。“几年前,出租车司机一听打车的人要走霁虹桥,都宁可不挣这份钱,尤其是早晚高峰,那个地方常常堵得水泄不通。”

  时间倒转到2011年,哈市修建哈站广场至道外区南马路定向地道桥的方案得到通过。施工期间需对环岛进行临时拆除,施工结束后,霁虹桥环岛是否恢复。政府部门需要交警部门迅速给出答案。整个规划科开始行动起来。他们集中3天的时间大量查阅资料,反复比照交通问题的相似与不同,最终借鉴厦门环岛交通组织经验,在环岛内冲突点最大的西南角增设了信号灯,初步缓解了环岛内的主要交通矛盾。

  由于霁虹桥环岛周边道路呈“K”字形,对这样畸形的环岛路口从来没有进行过改造尝试,国内其他城市也没有对此类畸形环岛路口改造的成功经验。规划科副科长韩继涛带领同事们利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查流量、做分析、模拟交通组织,一遍一遍的研究论证,方案形成了推翻,推翻了再形成。论证方案被推翻了6个来回,最终确定了“拆除现有环岛,设置3个导流岛,采用信号灯控制”的方式对霁虹桥广场进行交通组织。工作强度大,时间紧,整个规划科连轴转,韩继涛更是在短短半个月就迅速瘦了6。

  方案确定以后,就该组织施工了,改信号,施画行车线。民警们每天排出3个时间段,分成多组跟班作业,连续7天夜间施工,每天干到凌晨2点多钟。样线打出以后,还亲自开车体验,确保标识和路线符合广大市民的驾驶习惯。

  如今,霁虹桥环岛顺畅了,可鲜有人知道,为了这长久的顺畅,秩序处的民警们付出了多少努力与心血。

  规划科4张行军床

  民警加班最少住三天

  记者在规划科的4个办公室里看到,基本都是3个人共同使用一个不足5平方米的小房间,里面除了办公用具还堆满了大量的材料。而就是在如此拥挤的空间内,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一个简易行军床。说起这4张床,还有一番来历。

  2009年末,哈市全面启动“改善道路交通环境三年大会战”,当时市区各项城建、路桥工程都需要交警部门参与意见,规划科的工作量剧增,加班加点成了每天的“必修课”。由于工作晚,回家怕影响家人的休息,规划科的几名同志有的在沙发,有的用凳子拼凑临时打个盹,一干就是三五天。处长孙玉庆见状,破例同意规划科在办公室设置简易行军床。

  哈市南岗区的军工岗,市民们都熟悉的地方,不仅因为那里的商业和旅游业,那里的堵车也是出了名。为此,规划科实施了调整信号配时、改变相序,调整周边道路走向等等措施,但是见效甚微。在一次参加哈市城管局全市道路大中修对接会上,韩继涛针对军工岗路口交通拥堵问题希望城管局能够予以支持,城管局立即组织人员与规划科民警们反复到现场调研,制定渠化方案;由于涉及省军区的人行道占用问题,民警们又和城管局与军区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了3次,最终同意削减一车道。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12年10月中旬,天气就要转冷,规划科民警与城管局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仅用10天就完成了渠化改造以及标线标志设置工作;信号配时调整、路口标线渠化、北宣桥街限行等等工作相继实施,多年来一直拥堵的路口畅通了,规划科民警脸上露出了笑容。而完成工作的民警武军悄悄地跑到了医院,老母亲生病,他的心里一直惦记着呢。

  今年10月28日,经常通行在南岗区华山路的市民发现,信号灯改了。过去是左转和直行同时放行,但由于司机争道抢道等原因常常造成堵车。现场反复调研多次后,信号灯改为先直行再左转。堵车问题得到了缓解。而这只是秩序处工作中的一部分,为了解决百姓出行难,他们又开始啃新的硬骨头了——乐松转盘道。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