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4日讯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把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向纵深推进,经市政府同意,市卫生局、发改委、财政局联合组织召开了全市院县(市、区)合作共建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启动大会,举行了“院县共建”20家省、市支援医院医疗队授旗仪式;副市长张显友与12县(市、区)政府主管领导代表签定了“院县共建”责任状;各支援医院与受援县(市、区)人民医院签订“院县共建”三年协议书。
在向受援医院派驻人员基础上,我市充分依托哈医大的优质医疗、教学资源,重点围绕重症医学科、危重症专科护理、康复医疗和优质护理服务等6个专项,组织开展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技能操作培训,培训人数达1000人以上,全面促进了县级医院的发展。
通过实施院县(市、区)合作共建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到2015年底,12所县(市、区)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标准,已经是二级甲等医院的,要进一步提高水平;第二步目标是成为区域医疗中心,使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复杂疾病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力争县域患者转出率控制在10%以内,基本实现农村群众“大病不出县”的建设目标。
“软”“硬”兼施提高县医院医疗水平
为提高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救治能力,我市制定下发院县共建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实施方案,2012年7月,市卫生局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哈尔滨市院县(市、区)合作共建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市财政给予600万元/年、连续三年的资金支持,主要用于县(市、区)医院开展适宜技术、新技术设备购置、重点专科技术骨干、薄弱科室人才培养等。制定下发县级医院重症医学科骨干医护人员培训执行方案。为全市12县(市、区)人民医院培训48名重症医学科骨干医护人员,每县(市、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派出2名医生、2名护士,到哈医大一、二院轮流进修培训3个月。
为提高优质护理能力,我市制定下发了《哈尔滨市三级医院帮扶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我市16家三级医院与首批27家二级医院(区、县人民医院)签订了帮扶协议书,形成长效帮扶机制。制定下发了《2012年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推进方案》,继续改革护理模式,实施“护士包干病人”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职责、加强专科护理,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数量,合理调配护士人力,并探索实施护士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出院患者回访制度。
组织开展系列培训工作,组织完成“县级骨干医师培训”项目,培训县人民医院、中医院骨干医师36名;举办全市“院县共建”重症医学管理培训班,全市6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主管院长、医务科长及相关科系医疗护理骨干等共计360余人参加培训,哈医大一院、二院、四院的重症医学科资深专家授课,从重症医学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作用、重症医学学科地位、心肺复苏术及ICU常见操作技术等14个大方面开展讲座,课程内容涵盖了重症医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医疗技术以及重症医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组织开展两次全市“院县共建”重症医学及优质护理培训,聘请省卫生厅医政处、哈医大二院护理部主任和心内科护士长等领导和专家,专题培训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全市二级以上医院主管院长、护理部主任、相关科室护士长约700余人参加培训。
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书。按照市卫生局统一部署和要求,支援医院团队由院领导带队到受援医院进行考察和调研,在双方共同协商基础上,确定2012年11月—2013年11月的具体支援目标和项目,双方医院签订《哈尔滨市院县(市、区)合作共建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协议书》,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
向受援医院派驻人员。省、市支援医院采取“团队式”帮扶形式,提高帮扶整体成效,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支援医院选派高年资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以上经验丰富的管理和业务人员参加院县共建和对口支援工作。支援工作以定期到县医院驻点进行支援为主要形式,所选专业以医疗为主,兼顾护理、医技、管理和其他方面。
为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我市通过组织省、市城市三级医院、12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当地县级医院共同实施院县(市、区)合作共建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努力使我市所属县(市、区)人民医院成为区域医疗中心,有效缓解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降低了患者县外转出率。
县医院医疗水平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我市按照国家、省关于对口支援的有关要求,在认真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开展了“三下乡”、“我为乡亲出趟诊”、“白衣天使乡间行”、“革命老区医疗义诊”、“慈善医疗巡诊”等主题系列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和明显的成效。
有效改善了受援医院的基础设施条件。支援医院从适合基层使用和发展科室必须的角度出发,帮助受援医院添置新设备、新仪器,有效增强了受援医院的诊疗能力。特别是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投入力度,支持基层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受援医院的医疗救治条件。
为受援医院培养了技术骨干。各地在对口支援工作中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环节,把派驻医疗队参加临床工作与为当地培养技术骨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当地的医疗技术水平,帮助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构建信息平台,提升了管理层次,有效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提高了工作效率。
带动了受援医院医疗技术的发展。帮助受援医院建立特色专科,帮助开展适宜技术,填补了当地多项技术空白,形成一批优势学科和医疗技术中心。
农村患者看病就医的体验得到改善。在支援医院和派驻医师的帮助下,县级医院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服务流程,采取便民惠民措施,受到广大患者欢迎。
县级医院辐射和带动作用得到增强。通过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进行指导和帮扶,完善了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功能,加强了农村基层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从目前情况看,通过“院县共建”项目的开展,我市所属12县(市、区)人民医院,已有10家通过省卫生厅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等级评审,成为县域医疗中心。受援县级医院在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能力等方面均得到提升,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中的龙头地位得到强化,方便了当地群众看病就医,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