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哈市平均46位老人一张养老床位 潜在市场需求达十几亿
2013-11-05 16:17:04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慕海燕 赵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5日讯 目前,哈市城镇老年人口以每年3.3%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城镇老年人口将达到87万人以上,人口老龄化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国内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至少万亿元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将会有更加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如特需农副产品、专门的康复用品和保健用品、特殊的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等,整个养老产业涵盖了一产、二产、三产。业内人士推算,哈尔滨养老机构服务的蛋糕至少在十几亿元。

  老人们下棋打发时间。

  老人们大多数能自理。

  58岁的张德云即将迈入老年人行列,投资目光也锁定在了“守着夕阳待朝阳”的养老服务上。张德云联手两位朋友,投入7000万元建设位于松北区的“百姓康年”老年公寓。在我市民资注入的养老机构中,这算得上是大手笔了。与其相比,更多的养老机构面临着房租及其他运营成本不断上涨等困境,养老产业这块“大蛋糕”如何“吃”得更香,成为摆在政府和经营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养老床位

  很多老人等不起等不到

  2010年以前,我市有很多“黑养老院”。这些“黑养老院”开在居民楼里,规模小,条件不达标,无法获得执业资格。“按规定,这些没有手续的小型养老机构、托老所应该取缔,但现实情况是,公办养老院床位不足,开在居民楼里的小型养老机构虽然条件一般,但收费低廉,迎合了很多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有很大的市场。”市民政局副局长陈实说。

  迫于现实需求,但却不能不管。2010年到2011年,我市利用一年半时间,对全市200多家“黑养老院”进行了“连锁改造”。民政部门在全市选了10家规模在50张床位以上、各种审批手续健全、经营多年口碑好的养老机构,由他们牵头,对全市的“黑养老院”进行改造。对不合标准的床、柜、地板等设施进行更新升级,政府平均每家投入3.5万元,机构自筹1.5万元,这些“黑户”被改造成牵头连锁管理机构的“助老家庭”。

  “有人说我们这种做法是‘漂白’,其实严格地说,改造后这些助老家庭依旧无法取得消防、卫生等部门的审批手续,但是这样连锁管理之后,至少他们的硬件条件提升了,管理得到了规范。民政部门能将他们统一管起来,对他们有指导,有补贴,这是无奈的权宜之计。养老需求越来越大,公办养老机构投入不足,养老床位紧缺,与其让他们‘黑’着,不如统一起来更好地发挥作用。”

  据介绍,我市已将原有的200余个“黑养老院”集中规范成了十个连锁养老机构的“助老家庭”,平均入住率在60%以上,民政部门对养老床位每年进行补贴。

  目前我市社会办的养老机构一半以上是位于居民楼里的家庭式、小投入、低廉型助老家庭,要改善哈尔滨养老服务市场的现状,急需有实力、大投入的民资注入。

  张晓峰经营的“凯峰老年公寓”,位于南直路旁的一条小街上,交通便利。她说,这是开老年公寓必须的条件,离远了没人来。

  从9年前在自家所在的居民小区里开办了拥有20个床位老年公寓起,张晓峰就一直想着怎样把自己的养老事业做大。5年前,她的“凯峰”迁新址、扩面积、增床位,老年公寓面积扩大到900平方米,拥有87张床位。目前,像“凯峰”这样规模的老年公寓,在我市的民营养老机构中可以站住中上游水平。

  在我市的老年公寓连锁改造中,“凯峰”就是一个连锁的“头儿”,“连”了道外区和南岗区的47个助老家庭。“刚改造时,我和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一家一家地走,一家一家地看,哪里需要改,哪些设备需要换,应该怎么改,给他们出设计方案,完工后再去验收。”

  连锁经营后,“凯峰”随时对“连”着的助老家庭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失能老人护理等方面都给予一些帮助和指导。“其实这十个牵头的连锁机构是在给民政管理部门帮忙,这么多零散的点儿,民政部门逐一去管,精力和人手都不足。”陈实说。

  “凯峰”的87张床位一直是满的,想来的老人只能先登记排班儿。张晓峰说,啥时能排到没准儿,住在这儿的老人不离开,就倒不出床位。住在我们这儿的一位大娘,排了将近两年才住进来。不仅凯峰如此,下面的47个助老家庭的床位也全部都是满的。“据我所知,哈尔滨城区里不论什么规模的老年公寓现在都满,全都没有空床。”

  据介绍,目前我市所有的公办养老机构全部需要预约排队,条件最好的公办安康社会福利院,被称为“床位要排到下世纪”。79万老人等1.7万张床,很多老人等不起、甚至等不到。

 护工在为老人做按摩。

  养老院里的健身器材。

  受制成本

  民营养老机构不愿扩张

  从经济学角度看,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应当有诸多投资者趋之若鹜。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即使已经从中获得利益的经营者,也不愿涉足更深,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不断上涨的房租及其他运营成本。

  “几年前,只要有人问我干老年公寓赚不赚钱,我都说赚钱,但现在我可真有些叫‘熊’了。我现在弄这么大一个摊子,一年下来只能剩十几万,与我的付出根本不成正比。两年前开始,我的养老公寓规模和设施就停止扩大和增加,再弄大就要赔了。”

  张晓峰说,现在二层楼、900平方米的门市租金已经由5年前的18万涨到了35万,她接收老人的费用只从每人每月980元涨到了1480元。“另外,人工、肉菜食品……所有的价格都在涨,我的利润越来越薄。”同样,诸多养老机构和助老家庭的经营,也有和张晓峰同样的感受,“就是赚个生活钱,没有谁指着开养老院发家。如果房子是自己的,还好办些。”

  与租房开办养老机构的经营者相比,正在建设中的“百姓康年”投资人张德云更具优势。他投资建设了一个别墅、公寓组合式的养老机构,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至少800个床位。虽然现在的“百姓康年”还是一个沙盘,但有意向入住的老人已经达到了200多人。

  张德云把目光放在“养老”上缘于自身的感受:就一个儿子,工作生活在南方,孩子自己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真到了需要照顾的时候,根本指望不上。“我身边的朋友几乎都是这样,还有很多孩子在国外。大家说起养老时,愿望都是最好能凑上几对老朋友,或是兄弟姐妹,大家一起找个条件好点、哪怕收费高些的养老院一起住进去。可哈尔滨,几乎没有这样高端的养老院。”

  四五年的考察、运筹后,张德云在自己58岁时,开始了他的养老工程。他建设的8栋独立别墅,就是为和自己有相同想法的老人准备的。“每栋使用面积500平方米左右,10张床,有固定、经常相聚的老伙伴圈子,大家又有养老需求,可以一起住进来,每家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又有共同相聚的场所,可以自己买菜做饭,外面400平方米的小菜园可以自由种花种菜。我和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养老需求,我想既然我们需要,就一定还有其他人也需要。”

  如此高标准的别墅式养老院,张德云计划每月每床收费1800元到2000元。张德云预计,老年公寓投用后,入住率能达到60%就不亏本。“再过十几年,我也该进养老院了,能体会到老年人的需求,也能看到夕阳产业朝阳般的市场需求。”这也是年近花甲的张德云再次创业的动机。

  公建民营

  有望破解养老机构难题

  面临不断上涨的房租和其他运营成本,政府出资新建养老机构,招标社会组织或服务团体去经办和管理运作——“公建民营”机制或许可以解决“张晓峰们”的发展瓶颈问题,这也是南方很多城市推行的做法。

  张晓峰说,“就目前房租的上涨状况,‘凯峰’如果扩大面积,就会让房租给‘累’死的。在养老院市场运作方面,我敢说,管理十个‘凯峰’也轻松。如果哈尔滨的养老机构也能实现‘公建民营’,那我头一个想试一试。”

  陈实表示,“现在一些城市原有的公办养老院都在进行改制、改组,与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脱钩,交给社会力量去管理运作。‘公建民营’一方面是给政府减包袱,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降低社会力量进入养老行业的门槛。毕竟不是谁都能大手笔地一投几千万来做养老院的,政府出资把合乎标准的硬件建起来,社会经营者的投入就不会太大,运营成本也大大降低,这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来从事养老行业。”

  按照市民政局的总体规划和要求,2015年底我市8区10县(市)都要建成至少200张床位的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这些公建的养老机构或许会探索出“民营”的管理方式。

  在张晓峰渴求“公建民营”机制时,张德云投资的纯民营养老院也在寻求着“技术合作”。“尽管我对我的养老院运营有点想法,但是我知道那些都太肤浅。”张德云的“百姓康年”在建的同时,他已经从北京物色到了经营团队。“我就是一个投资人,就像投一所学校、一家医院一样,我出资把硬件配齐,但是我必须找有管理经验的人来管理和运作。这是市场细分,只有这样才能做得专业,才能做得下去,才能有利益分成。”

 

 

责任编辑: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