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光耀森工”典型人物孙海义:21年追踪东北虎
2013-11-12 14:29:4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也许,他的故事不够轰轰烈烈。他在科研岗位上一干就是40年,兢兢业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是我国著名的东北虎专家,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野生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孙海义。

  今年夏天,对孙海义来说,是一个难忘的季节。6月19日,在桦南林业局永青林场,发现了东北虎的足迹。林业局的人把照片发给了孙海义,他一眼就辨认出这是东北虎。这一发现让从事东北虎研究21年的孙海义兴奋不已。听说桦南又出现了三次东北虎的踪迹,孙海义迫不急待地赶了过去。

  当看到虽然被雨水冲刷过,但仍清晰可辨的虎印时,他难掩激动,为大家报出了一个数字:从桦南林业局下桦林场4林班,到近年常现虎迹、位于中俄边境线上的东方红林业局河口林场,直线距离约216公里。这说明,已观察到的野生东北虎的足迹,又向我国内陆深入了200多公里。作为一名执着于东北虎保护与研究的老科学家,他感慨万千。

  1978年,孙海义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繁殖专业,来到黑龙江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院工作。一年后,他来到刚刚成立的野生动物研究所。这一干,就是34个春秋。1992年,孙海义开始负责野生东北虎的研究与保护工作,21年来,他的足迹走遍了完达山东部、老爷岭、张广才岭南部的可以监测到东北虎的地方,测定了几百条样线,承担了30多项东北虎研究科研课题。由此,他成为我国著名的东北虎专家、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合作专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东北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猫科动物专家组成员、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专家组成员。

  他,也是一名最执着的森林之王守护者。

  每年冬天,都是孙海义最忙碌的季节。东北的冬天很冷,林场深山密林中的气温更是达到零下近40度。山上积雪厚重,每走一步都很困难。在这个时候,孙海义就带领监测人员上山了。每一次工作时间最短15天,最长50天。每天早上7点钟出发,一天要完成一条短则五六公里、长则十公里的样线采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要监测东北虎的印迹,也要监测马鹿、野猪等东北虎食物链的情况,还要辨识虎的生态廊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清理那些不法捕猎者设置的偷猎设备,清除一些铁套和陷阱。

  去年三九天,山上的雪超过50厘米厚,最深可以达到80厘米。59岁的孙海义坚持跟年轻人一起进山调查,从不落队。中午不能及时回去吃饭,就啃一口冷馒头,渴了,就吃一口雪。20多年的深山冬季监测,让他的双腿患上了严重的风湿、关节炎和骨质增生。晚上回到林场的时候,他的腿肿得都抬不起来。可休息一夜,第二天,他又踏上了同样的路程。

  孙海义的行为感动着团队里的年轻人,也感染着每一名保护东北虎的志愿者。黑龙江野生动物研究所的权威性也在这样的一次次野外工作实践中不断得到认可和肯定。

  2007年,在陕西出现了华南虎照事件。国家林业局委派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吉林科学院、黑龙江林科院等10位专家赴镇坪开展华南虎调查。孙海义被推举为调查专家组组长。他带领调查队员进行野外样线调查、布设自动相机和信息核查,经过认真严谨的调查取证,孙海义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依据多年的经验认定周正龙提供的老虎脚印不是真的动物足迹,及时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一个月后,公安部门在周正龙的家里找到了做假虎脚印使用过的木模。他对记者说:“没有人比我更希望东北虎、华南虎的数量越多越好,但是科学容不得虚假,真就是真,假的永远真不了。”

  近几年,孙海义多次被邀请出席东北虎保护与栖息地恢复国际和国内会议。2011年,经过他的努力,争取到国家林业公益项目“东北虎种群及栖息地保护恢复技术研究”。他负责承担了2011~2012年国家林业局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东北虎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调查”专项研究。参与国家林业局规划设计院“野生动物监测体系研究”。主持签订了“制定黑龙江森工林区东北虎保护规划”和“绥阳林区建立东北虎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的协议。由他主编的《东北虎》一书也已出版。

  10月刚退休的孙海义,仍然关注和参与东北虎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他呼吁:虽然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龙江森工的生态在逐渐恢复,野生东北虎的数量也在增多。但是,还要做更多的调查,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对东北虎的研究和保护中来,消除生态廊道上的障碍,恢复东北虎的猎物链和生态廊道,让这一濒危的动物在大森林中繁衍生息。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