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现代农业咋发展?黑龙江为国家“趟路子”
2013-11-12 15:34:31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任竟慧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编者按:深秋,当改革的号角在中华儿女追寻中国梦的征程中吹响,我知,那是青年义无反顾为时代担当的时刻;当解放思想的浪潮在迫不及待地拍打着我们火热的青春,我知,那是青年展开臂膀解放自我释放活力的时刻!我们的成长发轫于改革,我们的进步得益于开放,我们的机遇根源于发展!2013年11月,中国青年网邀您关注为党的十八届三中会特别策划的“改革新起点,青年新机遇”系列报道。

   “改革新起点,青年新机遇”系列报道② 

   现代农业咋发展?黑龙江为国家“趟路子” 

  中国青年网北京电 农业作为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一直紧紧牵动着人们的视线。粮食安全保障着一个国家的基础安全。而通过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则是多数人的共识。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粮食产出量、商品量第一大省,现有耕地超过两亿亩,去年粮食总产达到1152.3亿斤,位居全国首位。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作为中国首个为现代农业发展“趟路子”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将如何激发这片黑土地的潜能?实现农业产业化升级,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还有多远的路要走?中国青年网记者近日探访了黑龙江桦南县和建三江垦区的三个农场,走访了相关专家,记录现代农业改革给这片黑土地带来的全新生机。


  桦南:农村宅基地置换试验的典范

  第一次听说桦南县是因为它在国家贫困县中榜上有名。真正来到这里时,却发现这里自有一份中小县城特有的安静与从容。

桦南县土龙镇四合村农民崔锦昌正在合作社的大棚整地。

  中国青年网记者发现,此时大片农田已经收割完毕,土龙镇四合村农民崔锦昌正在大棚里整地。崔锦昌告诉记者,自己今年53岁,家里有两垧地。收成好的时候每年能有1万多块钱收入。这些都是加入合作社进行统一种植时赚来的钱。此外自己还可以通过外出打工再赚来几千块钱。

  桦南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向中国青年网记者介绍说,佳木斯市运诚经贸集团用楼房置换农民的宅基地,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为了鼓励农民置换的积极性,他们向入住楼房农民免费赠送了“三大件”(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还给农民免息提供3万块装修贷款。

  记者随后在四合村村委书记李兴义的带领下走访了在农家宅基地上盖起的新小区。小区正门斜对着一家医院,后面是一所小学,基本的配套设施相对完全。记者来到已经入住小区的农民孟令喜的家。一进房间,一阵暖风扑面而来,孟令喜告诉记者,他们刚搬进来不到一个月,整个小区已经开始供暖。这70多平米的房子他是用自家宅基地置换来的。

  李兴义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四合村有612户居民,2462口人,现在83%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

  佳木斯运诚经贸集团二三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循环经济为主,利用玉米秆等作为饲料养殖肉牛,用稻壳发展稻米油等,置换了宅基地的农民还可以到工厂打工。运诚集团还为合作社购置农机具14台套,无偿提供给合作社使用。村里一共有1.1322万亩土地,每亩地节约成本在150元左右,一年可节省160多万元。


孟令喜宅基地置换来的房子内景,室内已经开始供暖,一片暖融融。

  在桦南鸿源农业开发集团内,副总经理邓钰富向中国青年网记者介绍说,今年集团种植A级绿色水稻150万亩,其中,农业部认证的就有30万亩绿色水稻,还有1500亩有机水稻,这些水稻亩产可达到500-560公斤。邓钰富说,与集团合作的农户因为由集团进行统一施肥,统一田间管理,减少了投入成本,农民一亩地能增收七八十元。

  《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要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创新,桦南县的合作社即是很好的典范。


  建三江垦区:应用现代科技的大农业示范

  在田埂上探访农场农户耕作现状,泥土的味道扑面而来。“这味道真清新!”记者不禁感叹。

  “你说的是泥土的芳香吧!”浓江农场的农户杜胜文杜老大爷向记者慈爱地一笑。他肤色黑里透红十分健康,满是泥土的大手温暖有力。

鸭绿河农场第一管理区农业副主任姜可心,1982年出生的他已经过来三年,农户打来的电话不断。

  杜胜文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自己今年60岁了,跟老伴一起在浓江农场租了640亩地,每亩地地租是380多块钱,亩产800斤粮食就可以保本,正常情况下每亩地可以打到1200斤左右的粮食。插秧机、播种机、收割机各种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农业机器这里一应俱全。他们可以租用,也可以用很公道的价格买下来。农场会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教他们农机操作,而且每个管理区都配有相应的技术员,就定点蹲守在农田里,随时解答他们的问题。

  记者采访的三个农场的负责人都表示,建三江各个农场每年都会招来几个学农业、财会的大学生。只要他们踏实工作,相应待遇都很不错。

  鸭绿河农场第一管理区农业副主任姜可心是个八零后。1982年出生的他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学的是兽医专业。2009年,他通过招聘来到这里,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指导工作。姜可心告诉记者,刚来这里时也十分不适应,但是自己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虽然自己所学的专业与从事的工作不完全对口,但是大方向上都属于农业,所以上手起来要比其他人相对来说快一些。经过一年多的适应期,现在自己已经对这份工作得心应手,也与自己辖区内的100多名农户成了朋友。

浓江农场经过旋耕过的耕地,土壤的块头变小了很多。

  像姜可心这些高学历人才的加入,为这片大农业注入了新生力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青龙山第二管理区职工的李健宇家种了314亩水田,过去使用沃德收割机,每天只能收割30亩,300多亩土地收割完要用10天。今年他更换了半喂入式收割机,一天收割60亩水稻,只用了过去一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水稻的收割。这样,不但节省了时间和成本,还能用剩余时间到别的农场收割,多挣点儿钱。


  据了解,这样的收割机青龙山今年添了62台,还更换了90马力以上轮式大型拖拉机267台。

  青龙山农场农业分公司副总经理崔维山说,这些年来,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场,除了加强对农机设备的投入,还对水稻种植进行“三化一管”--旱育壮秧模式化、水田生产机械化、产品优质化和以叶灵跟踪生产技术为指导的田间管理。秋收后,场里对近51万亩田地进行旋地,旨在明年种植水稻节约用水量。旋地效果好的话,每亩节水量能达到37.5立方米。这样,51万亩水田就能节约1912.5万立方米的地下水。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翠霞在办公室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

  黑龙江省省长陆昊曾表示:“在黑龙江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将为全国创造经验。”

  “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城市化,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有产业就有就业,农民有事做,也就有力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翠霞对《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做出了以上解读。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两江平原的很多地方,正在进行中。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