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4日讯 题:全省青年文明号“优环境、助发展”系列报道之八:省医院总院口腔学科畅通医诊流程 让患者不跑冤枉路
记者 吕博
“姑娘,我又来看牙了。”12日下午,在省医院五楼口外科诊室外,79岁的李崇佑拉住了牙科医生王馨的手。李大娘已经在口腔科修四五颗牙了,每次都找王馨医生。“这姑娘不仅看牙认真细致,还告诉我一些保护牙齿的注意事项”,李大娘表达着她的感激。
患者李崇佑拉住了牙科医生王馨的手。东北网记者 吕博 摄
在黑龙江省医院总院口腔学科,有许多像王馨一样视病人如亲人的医护人员。多年来,这些卫生战线上的白衣天使不断提高服务技能、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口腔科已经成为临床、科研、教学全方位发展的省内同行业领军科室。曾获“省级青年文明号”、“省级文明标兵科室”、“省级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目前是东三省唯一一家“德国蔡司根管显微镜培训基地”。
口腔科年轻医护人员居多,平均年龄34周岁,是一支朝气蓬勃、具有凝聚力的青年队伍。他们从医疗工作实际出发,以倡导职业文明为主题,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岗位奉献为特点,创造性地开展着“青年文明号”的创建工作。
以患者为中心营造“爱心大家庭”
“小宝宝,张开嘴,让阿姨用小镜子看看你的小牙上有没有小虫虫啊,阿姨给你拿出来就回家好不好。” 12日,在口腔科VIP诊室内,医护人员正在帮一个17个月大的患儿往口腔内上药。原本哭闹的孩子在医护人员的安抚下,安静了许多,站在一旁患儿的妈妈和姥姥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VIP诊室内医保人员为小患者口腔上药。东北网记者 吕博 摄
青年文明号负责人王馨告诉记者,口腔科诊室老人孩子相对较多。一般小孩来诊室经常会哭闹不止,家长们威胁、恐吓都没用。科里的年轻医生“自创”了许多语言,“猜猜我手里的小盒子装的是香蕉味的还是草莓味的糖?”等,让孩子们怀着好奇心听从医生的安排,诊疗过程变得轻松顺利。有的孩子在临走前还不忘加一句“阿姨这次我吃的是香蕉味的,下次我想尝尝草莓味的行吗?”家长们满意,孩子们愉快地接受治疗,是口腔科常见的场景。
对于前来就诊的老年人,医护人员都热情接待,并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有时老人的腿脚不灵活,医护人员也陪同老人去交款,以免老人反复上下楼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许多患者已经成为口腔科的“老朋友”,到医院来看病开药时都不忘来科里转转。
口腔科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吸引着无数人的靠近。“一切为了健康,一切方便病人”是二十几名医护人员共同的服务理念。从细微入手,有效提升医疗质量,省医院口腔科已成为一支让患者信赖,让群众满意的放心科室。
口腔科医生正在给患者诊治。东北网记者 吕博 摄
“即刻会诊制度”让患者不跑冤枉路
为切实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口腔科建立了“即刻会诊制度”,实现一号到底,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诊疗渠道。“我们专业分科较细,大多数患者的疾病都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口腔科马晟利主任介绍说,当首诊医生诊查完一个患者后需要其他专业医生会诊时,患者不用再次挂号,首诊医生会亲自或责成其他医护人员带领患者去找相关医生会诊,详细交代诊查结果,医生与医生之间的沟通,很快为病人做出最佳最科学的治疗方案。“即刻会诊让患者少跑了冤枉路,节省了时间,受到了患者的好评和感激。”
省医院总院口腔学科还成立了专家室及特诊室,为高端病人及疑难病患提供了“绿色治疗通道”,优化了就诊流程。医护人员用热情周到的服务,为患者提供了优质温馨的就医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口腔科青年文明号集体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
成立爱心公益团队 无私传递“正能量”
2008年,口腔科创建并成立了“口腔爱心公益团队”。几年来,年轻的医护人员用行动践行着志愿者的宣言,走进田间地头为农民诊疗、走进希望小学为学生们宣教、走进孤寡老人家为他们送去善款,很多城市乡镇都留下优秀青年文明号集体成员的身影。
口腔爱心团队关爱庆安县小学留守儿童活动现场。
今年六一前夕,口腔科的爱心团队一行10人远赴庆安县一所小学,看望那里的留守儿童。爱心团队自筹资金,为学校捐助了两套乒乓球桌、10余副球拍和许多乒乓球,同时还为老师学生进行免费验血型、测血糖、量血压、口腔诊疗,一上午,爱心团队共看病人500余人。

口腔爱心团队为偏远贫困人群送上医疗技术。
省医院口腔科这支充满爱心的团队,多年来,以医疗技术为中心,以服务患者为主体,从科学管理入手,通过优化就医环境、畅通医疗流程、提供绿色“治疗通道”等工作,提升了团队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真正方便了患者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