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奋进的力量》系列报道之三 守住青山绿水 实现富裕文明
2013-12-05 10:11:12 来源:东北网  作者:张锐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描绘了新一轮改革振奋人心的宏伟蓝图。《决定》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的纲领性文件。11月25日起,东北网推出《奋进的力量》系列报道。

  东北网12月5日讯 (记者 张锐)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确立了绿色发展的思想,给黑龙江林区群众带来极大的鼓舞。

林区转型,大力发展旅游业。东北网记者 张锐 摄

小兴安岭林区梦幻般的大森林。

  严寒冬季,黑龙江林区掀起了干事创业的热情。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发展时不我待。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子孙留下更多的蓝天、碧水以及洁净的生活环境,成为林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

雪乡美景。东北网记者 张锐 摄

养殖黑蜂,发展林下经济。东北网记者 张锐 摄

  作为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黑龙江森工曾一度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林子越砍越少,林相越来越差,林区越来越穷,无奈下职工望林兴叹,林业的出路在何方?

  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的愈加重视,国家“天保工程”实施,大量减产木材砍伐,开启了森林资源恢复的大门。“生态”一词日渐走进林区人的生活——昔日的伐木人变成了现在的护林人,昔日的林场职工纷纷成了旅游景区家庭旅馆的小老板、种植木耳的生产能手……


 

  转型过程中,林区人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广袤的森林资源、独有的原生态风光,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淘金客来深山老林畅享清凉,创业发展。

热火朝天忙植树。资料图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黑龙江森工林区,下属各个林业局纷纷进行了“创新”——走多种经营之路,做起了林下经济,朝山特产品要钱,发展起生态旅游,白雪变白金……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黑龙江省森工林区的一片片青山绿水得到了修复,一道道绿色屏障逐渐地形成,一条条清澈的溪流逐渐显现。

  数字更能说明问题。近五年间,我省森工林区实现了“四增长”,森林面积由836.5万公顷增加到853.2万公顷;森林总蓄积由7.11亿立方米增加到8.17亿立方米;公顷蓄积由80.8立方米提高到93立方米,提高15.1%;森林覆盖率达到84.6%,提高1.6个百分点。

  省森工总局党委书记高金芳表示,森林在改善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四个增长”保障了我省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以及绿色食品大省的地位。而“天保工程”的实施,不仅保护了龙江的青山绿水,同时也及大地拉动了林区经济的增长。

  2010年12月,《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出台,为黑龙江加强林区生态保护,转变林区发展方式,从以生产木材为主向以保护生态为主转变,着力改善民生,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林区可持续发展之路指明了目标、任务和发展方向。利好消息传来,龙江吹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是我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级战略的,我省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强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加大生态环保力度。作为林业大省,我们要研究‘地球之肺’的生态补偿问题,培育发展生态林业和碳汇林业,助推林业转型升级,提升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放大生态大省的效应,拉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省科顾委主任、经济学家陈永昌对《规划》的出台做了如上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对我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大美龙江”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省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研究基地主任刘经纬教授认为,“守住青山绿水,实现富裕文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黑龙江优良的自然环境,不仅能为子孙后代多留下一片绿色,更能改变人类的思想、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实现人类文明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刘经纬教授说,《决定》提出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这对于对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贡献的黑龙江来说,意味着从国家层面对我省不断加大资金支持。不管是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还是划定生态红线,都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相信在国家建立起完善生态制度的有力保障下,实现“还国家一个绿水青山,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荫”的目标并不遥远。

  “目前,我省森工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十八届三中全会给林区改革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必将极大地增强森工改革发展的动力和后劲。”高金芳表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森工林区将深入思考《决定》中提出的“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等关键词,结合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两大工程”的实施,认真思考和研究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改革举措。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