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从乡村卫生所的变迁看农民就医
2013-12-18 08:56:1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庞天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2月18日讯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自2009年启动至今,经过几年的强力推进,老百姓看病有哪些变化?新医改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村卫生所是农村三级卫生网络的“网底”,这里的改变最能说明问题。近日,笔者走进莲江口镇长胜村进行实地采访。

  从“老三样”到标准化

  2013年第一场雪如约而至。雪纷纷扬扬地下着,为静谧的乡村穿上了一层美丽的冬衣。在热心村民的指引下,笔者找到了坐落在路边的村卫生所。

  这是一座黄色的两层建筑。打开房门,只觉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来不及抖落身上的雪花,笔者打量起这个卫生所的全貌。雪白的墙壁,地上铺着白色的地砖,几个房间门上分别挂着药房、病房、注射室的标志。

  走进病房,宽敞干净的房间放置着8张病床,三四个村民正在静点。他们或坐或躺,正在热乎地聊着天。当笔者说明身份和来意,他们打开了“话匣子”。

  赵大娘说:“原先卫生所太简陋了,设备就是听诊器、血压计还有一个体温计‘老三样’。不大的屋子只有几张病床,打针的人多的时候,一张床挤好几个人。现在条件多好啊,卫生所重新扩建了,你看这些仪器设备也‘鸟枪换炮’,增加好些仪器。我们现在看病基本不用出村了!”

  “前几年,我们将村里的两个卫生所进行了扩建改造。硬件设施提高了,药价也便宜了,来看病的村民明显增多了,不再像以前小病拖,到最后反而变成了大病。”闻讯赶来的村委会主任刘清海笑着对笔者说,“从前只能给村民看些感冒、咳嗽等常见病、多发病,现在像支气管肺炎、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软组织损伤等都能在这儿治疗了。按照新农合政策,村民看病后在我们门诊就能得到报销款,方便多了!”

  从“老三样”到标准化村卫生所。这变化中,受益最大的还是当地的群众。村民张大爷患有心血管病已经10年,每个月开药都要近1000元,自从村卫生所实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如今吃同样的药,每月只需花300多元。他对笔者说:“像拜阿司匹林,过去一盒三四十块钱,现在才十几块钱。”

  筑牢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市卫生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我们,通过新医改,像长胜村这样发生巨大变化的乡村卫生所在全市比比皆是。近年来,佳木斯市以切实减轻农村群众的医疗负担为目标,不断强化村卫生室职能,推进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

  原来的村卫生室布局不合理,有的行政村有3至4个村卫生室,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给监管带来不小的难度。今年,佳木斯市按照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要求,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医疗机构。各县(市)、区采取协议退出、撤销合并等多种形式精简村级卫生机构,截至目前全市村卫生机构已由以前的1669个精简为1327个。

  新农合报销水平再提高

  今年,新农合报销水平进一步提高,减轻了农民就医负担。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350元,住院最高支付限额8万元,并且把农村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22种重特大疾病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提升了农民的抗疾病风险能力。除此之外,佳木斯市还将每个行政村一名村医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列入全市重点工作,目前各县(市)、区村医岗位已核定完毕,正在核算村医的工资标准,积极推进此项工作。

  各县(市)、区根据村卫生室功能定位,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在疾控、妇幼等专业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监督指导下,村卫生室开展11类43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过去的“以医疗为主”向“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截至目前,该市农村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6.4%,6岁以下儿童管理率达92.2%,孕产妇健康管理率达85.9%,老年人免费体检人数5.7万余人,慢性病患者管理率达54.2%。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