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2月19日讯 “站军姿不到15分钟倒3人”、“开学升旗10分钟晕倒八九个”……近年来,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而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又缺少活动空间则是造成学生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如何能在有限空间内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有足够兴趣并得到充分的锻炼,道里区教育部门经探索在武术教学上找到了平衡点。该区教育部门开创性的将传统武术引进中小学,通过实施“武术进课堂”工程,让学生习练武术,不仅体育活动不再受空间所限,也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如今,全区五万余名中小学生纷纷“武”动起来,习武健身在该区中小学校蔚然成风,成为该区新的特色教育品牌。
武术进校园活跃『大课间』
高山流水古韵悠扬,白衣少年舒臂亮拳……近日,在该区安阳小学体育馆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少年太极拳表演正在上演。该校百余名学生整齐列阵,行云流水般地打起少年太极拳,一招一式尽显阳光少年风采,赢得了观演家长的连声喝彩。而这只是该区教育部门实施“武术进课堂”工程的一个缩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学校缺少活动的空间,学生缺乏锻炼兴趣曾一度困扰该区教育部门。经过多方考察、探索,该区教育部门发现,武术教学不仅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而且不受时间、季节限制,同时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可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学生要求。为此,今年11月起,该区教育部门在全区中小学校全面启动“武术进课堂”工程。“我们将武术的基本知识、文化、技能等纳入体育课堂教学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项技能,还将其延伸到课外,成为课余生活的‘教材’”,该区教育局局长张雷说。据了解,目前该区58所中小学校的五万余名中小学生已先后加入到习武行列中。
定制教程老师学生齐操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全面推进“武术进课堂”工程,道里区教育局规划了“三步走”的路线图。在研发阶段,该区教育部门按学段研发全区统一的武术教材,形成武术课程规范教程和配套教学视频。在培训阶段,选拔全区优秀体育教师,对操练动作进行统一规格的培训。同时,利用例行教研时间,对全员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区本武术课程的内容,熟练课程中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规定套路。
在目前的推广阶段中,该区教育部门在全区中小学体育课和课间操中推广《旭日东升》和《英雄少年》两套武术操。先期培训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熟练动作后,对每一个动作要领进行分解示范、精雕细琢,并利用体育课、早操、活动课、大课间等对全体学生进行集中指导训练。此外,该区还在有条件的学校开展个性化武术教学。据介绍,下一步该区教育部门还将定制武术专项测试标准和要求,使全体学生学有方向,练有目标,并细化督导考核,确保“武术进课堂”工程落到实处。
强体魄聚神气叫好声连连
“自从学了太极拳,孩子变得懂事、自信了。”谈起孩子在学习武术操后的一些变化,该区安阳小学三年级学生王石磊家长欣慰地说。采访中安阳小学校长何国柱告诉记者,在“武术进课堂”工程中,该校尝试引入了少年太极拳作为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一种手段。“起初部分家长认为让学生练习武术是不务正业,然而当看着孩子在习武的同时,逐渐变得彬彬有礼,学习也能集中注意力了,这些家长也相继转变了态度,成为孩子“习武”的支持者。”何国柱说。和何国柱一样,道里区七中政教主任李鑫对于武术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转变也深有感触。李鑫告诉记者,七中是群力新区的一所新校,生源来自四面八方,学生的素质、习惯参差不齐,如何把学生快速的聚成一个新的集体曾让该校教师十分犯愁。“区里推广武术进校园后,学生们通过集体习武,增强了友谊,凝聚起团队精神,有了集体荣誉感。”李鑫说。
据了解,在“武术进课堂”的实践中,该区教育部门把武术礼仪教育和武术技能培训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来抓,学生在习武同时要学习礼仪,例如展示前后要行抱拳礼,见到老师要行礼等,使得武术成为陶冶情操、传承礼仪的重要载体。“‘武术进课堂’工程的宗旨,就是以武强体、以武尚德、以武凝魂。”该区教育局局长张雷说,“通过学校普及武术教学,建立常规教学体系,既可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强于筋骨、壮于体魄,又能让学生明礼修德,正于精神、净于灵魄,完善自我,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