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448名大学生成功投身环卫“体制” 重塑环卫工职业印象
2013-12-25 10:10:08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王坤 杨锐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25日讯 现有社会分配体系中,环卫工这一职业所占有的资源、发挥的作用及社会评价,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去年投身环卫编制的448名大学生,则成了环卫工人在这种时代变迁下的浓缩。

  与此同时,这个职业也印证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一年前的理性选择。这种选择,在高速运转的社会大机器里,或许成为他们准确的人生之解。

  专业对口的付俊亮(左)和樊冬冬对“伺候”这种大型环卫机械驾轻就熟。

  -体力与世俗的双重考验

  一个国家编制,一份月薪1300多元的收入及“五险一金”——全国高校就业的“酷寒”形势,使占有这种资源的环卫职业“金光闪闪”。

  凌晨4时,寒风清冽。朱琳轻轻合上家门,迎着昏黄的灯光走向即将苏醒的城市。她在环卫服里加了三层毛衣,不出15分钟又开始解扣子,鞋子发出“沓沓”的声响,在寂静的街路上十分突兀。“怎么穿了双这么肥的鞋子啊?”记者笑。“超市里买的雪地鞋,保暖啊。以前,这种鞋我连看都不会看一眼,呵呵……”

  这个27岁的年轻母亲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之前在北京一家小公司做文秘。与首都的光鲜生活形成剧烈反差的,是这个“北漂”内心深处的慌张与彷徨。“当初以为只有北京才有发展,结果发现那只能对一部分人而言……很多同事回老家生完孩子就不再上班。我很庆幸,在宝宝3个月大时,我参加了去年那场考试。”

  面对镜头,穿着一身“土肥圆”环卫服的姑娘露出羞涩的笑容。

  448名大学生中,最大的31岁、最小的24岁。他们来自各种专业,往届毕业生占到大多数,很多人有过多年从业经验。但几乎没人从事过与环卫相关的工作。付聪本来学的是针灸推拿,做村官那会儿负责过垃圾收集,算是和他现在从事的垃圾转运“沾了边”。不过,每天凌晨2时出门,将各小区垃圾收进压缩车,其难度系数并非车上30多个按钮的复杂操作,而是如何在睡得最死时迅速爬起来。

  朱琳在南岗保洁一大队负责23条街路的巡保。这种雪天,每天徒步至少5小时,全身湿透,忽冷忽热。25岁的王圣龙4年前考了驾照,原本为了开个小车上班,如今成了道里区清洁大队五中队的驾驶员。由于经常翻腾垃圾,王圣龙最初反复感冒。据说好多年轻人也曾纷纷“拜倒”在垃圾脚下,后来,体内终于产生了“垃圾抗体”。

  在拥有1.2万人、十几年没有新人加入的哈尔滨环卫队伍里,每个大学生都曾踩着至少25个人的肩膀杀出重围,在体力与世俗双重考验下,正努力抹平身上看似特殊的“大学生”标签。

  付聪不久前到垃圾处理厂参观,垃圾回收在科技力量下发挥的巨大作用令他兴奋异常。城市清扫越来越依赖大机械作业,而这些机械的“身价”比宝马、奔驰“显贵”得多,对操控它们的人十分“挑剔”。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环卫系统,让曾以为“环卫就是扫街”的年轻人们不明觉厉。

  对曾有过沮丧从业经历的年轻人来说,最初的确是为了编制。“为编制挤破头当教师不奇怪,当环卫工就成了话题,是因为大家骨子里对这个职业心存偏见。”付聪告诉记者,丈母娘从不跟人说他是做什么的,只说“在城管系统,国家编制”。“我现在真的觉得没什么。你真干了这一行,会发现它也能许给你一个未来。”


 

  大学生就业明年将迎“酷寒”。王圣龙隐隐意识到,他选择的这份曾令所有同学匪夷所思的工作,竟开始成为他们眼中的幸运。

  这些曾以为“环卫就是扫大街”的年轻人,发现这行里的技术含量不低,还挺“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

  而他的辛苦,与他们在考研或择业途中的疲于奔命相比,不值一提。

  -学不好化学的司机不是好环卫工

  城市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要求环卫工作具有更科学的操作方式、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灵活的思维方式。这些变化,令这些高知年轻人如鱼得水。

  孙明磊曾兴奋地为每个初来的年轻人勾画不同未来。这个市城管局环卫办副主任,将高压式冲水枪、升降式冲洗机、自动擦地车等“高精尖”设备一股脑儿摊给大家,要求他们迅速掌握技术,学会“跨界”应用。

  男生们掌握技术飞快,并能举一反三。王圣龙跟队长巡街时发现,工人用水车刷道,由于力道过大,泥沙在打水后出现了回流。他说:“叔,我觉得按力的传导和作用力来看,这水要是这么刷,泥又回来了,刷不净的。”工人不服,碍于面子,只好硬着头皮调整了一下力度与方向,果然一次搞定。

  类似的事不止一件。一些老同志冲洗大排档留在地上的油渍时,一旦冲不干净,便使劲补充火碱。王圣龙说:“这样不行,火碱在少量水中达到饱和,不会再溶解更多溶质。所以方法不是多加火碱,而是多加水。”老同志们当他从火星来的,阵阵嘲笑。王圣龙于是找来3个年轻同事现场试验,中队长带头叫绝。有人打趣:“学不好化学的司机不是好环卫工。”

  朱琳巡保时,发现在人流密集的商圈,果皮箱如果按固定距离摆放,并不科学。她观察了几日,锁定几处随手垃圾“高发地”,向队长提出微调几只果皮箱的位置,结果随手垃圾果然明显减少。

  在付聪看来,这一行往往更多依赖情感甚至情商。他在河山街做保洁时,发现道路两旁密集的小吃店摆出大排档,垃圾疯狂。老同志们习惯了被动清扫,付聪忍了一个月,终于“崩溃”,穿着环卫服开始挨家挨户“游说”老板。“大哥,您看您家门口要是不卫生,影响您的客流量不是?您要是能摆几个垃圾桶,再帮我们把垃圾收到桶里,我们立马给您收走,客人也愿意来啊。城市美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和气生财,是这理儿不?”

  他成功“洗脑”整条街道,口干舌燥,眼冒金星,却让整条街每天清扫时间缩短至少1小时。有个老板对他说:“你一个月赚多少钱呀?我出两千,你上我这儿干!”付聪拽拽身上的环卫服:“咱是给国家打工的!”

  -“算成熟了吗?或许吧”

  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们坚持使他们从事的事业温暖而具有意义。对他们而言,所谓大格局,不过是用对职业的热爱来展现对社会的责任。

  付聪不会绑扫帚,都是队里的大叔大妈帮忙。他身怀按摩手艺,为了回报,每天负责给长辈“专业松骨”。

  在年轻人眼里,环卫圈子比较单纯,不必考虑人际关系。他们要做的是打破僵化的传统。记者问王圣龙:“你身为一个司机,不会觉得自己管得太宽吗?”“我没把自己当成一名司机。”他笑,“我是环卫系统中的一分子,只不过是从司机的角色起步。主动一些,一步步做下去,总会有改变的,会有价值。”

  这些年少时曾冲动过、闯荡过、赌注过人生的年轻人,被梦想与华丽的生活冲刷过,也被残酷的现实击撞过。现在,他们慢慢回归内心的宁静,用他们对环卫更冷静的思考和对责任的认知,来印证一年前的理性选择。

  “成绩?还谈不上。”朱琳说,“收获倒是不少。你真正跌撞过才发现,这个环境能给你更多思考空间,关于你的人生角色。算成熟了吗?或许吧。经历浮躁,把自己放平,对我们来说,是正确的。”

  有人工作之余就读在职研究生,并选择了跟环卫工作相关的公共管理专业。孙明磊坦言,448人中有的已经流动到其他岗位,而无论如何,能在环卫队伍中走过一遭,应该是一笔人生财富。他以3年为约,鼓励环卫队伍中有想法、有行动的年轻人走向管理岗位。“已经有人成为代理小队长甚至中队长了,不过咱这队伍就这样,当领导,也是要干活的。”

  采访末了,记者问:“如果3年后没了激情,是不是说明习惯了单纯的圈子,而失去了某些竞争力呢?”

  “应该说不够主动吧。”王圣龙说,“激情要靠自己去创造,不是靠他人推动的。”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