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大家一看到灰蒙蒙的天,就想到“雾霾”,脑海中立刻就会闪现出PM2.5。这个相当于头发丝三十分之一的颗粒物,是如何从看不见的空气中被监测出来的呢?记者来到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探访。

远程监控空气数据。
“空气数据”可远程监控
昨日9时,记者首先来到空气数据处理中心,这里摆放着两台电脑,工作人员正在查看自动监测仪器传回的数据。“这里其实就是个远程监控室。”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自动监测室主任王尚军告诉记者,大庆目前在五个区都建立了空气数据自动监测站,每隔一个小时就会将空气数据自动传输到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局和市环保局平台,工作人员通过软件系统即可实时监控空气数据。
王尚军介绍说,目前大庆可监测10项空气数据,包括PM10、PM2.5、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能见度、总烃、甲烷烃。另外,大庆作为国家环保模范城,按照国家环保部要求,明年年初,大庆才可正式对外公布PM2.5数据,届时,市民就能通过网站了解PM2.5数据了。
说话间,工作人员王勇发现萨尔图区监测站数据异常。“自动监测仪都是进口设备,从数值上看,出现异常的原因可能是监测空气数据用的纸带用光了。”王尚军边说边带着记者往监测站赶。

手动操控PM10数据监测。
大号卡式磁带和“望远镜”
记者随王尚军来到萨尔图区空气监测站,在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小房间里,并排放着三组冰箱大小的监测仪和一个像望远镜的“家伙”,上端连着几根从屋顶直穿而下的管子。“左边是PM10和其他污染物的监测仪,右边是PM2.5的监测仪。”王尚军说。
经工作人员查看,数据异常的原因正是PM10监测仪里面的纸带用光了,记者看到仪器里的装置似一个大号的卡式磁带。王尚军拿着一卷用过的白色纸带介绍说,这上面指甲盖大小的圆形灰点就是被采集的颗粒物形成的,它反映出室外PM10的浓度大小,浓度高的时候颜色就深。监测24小时不间断,因此数据也在不断变化,一卷纸大约能用两个月。
利用“望远镜”监测一氧化碳浓度。
记者注意到,PM2.5仪器上的显示屏正跳动着各种指标。王尚军介绍说,这里包含工况浓度、标况浓度、采样温度等,其中工况浓度(设备在一定条件运行下所监测到的气体浓度)是检测的主要指标。所有指标都是由数据采集器采集,然后传送到控制中心。仪器上方直通到楼顶的管子是空气采样管,监测数据就是经过采样回的空气,在自动监测仪内经综合分析后得出的。
那个“望远镜”作用是什么?王尚军指着对面楼的一个反光六棱镜说,这是长光程分析仪,它是利用对面棱镜反射回来的光强度,分析一氧化碳的浓度。这个“家伙”是个精密仪器,为了准确性,我们只调整一次,就不再动它了。

工作人员擦拭空气采集器。
采集器过滤留下PM2.5颗粒物
王尚军带记者来到房顶平台,近距离看看空气采集器。两根一样高的钢管竖在屋顶,钢管长着“蘑菇头”。王尚军介绍说,“蘑菇头”是PM10采集器,另一个钢管则是PM2.5采集器。记者发现,两根钢管还有一个区别,其中一根在“脖子”处多了一个透明的圆柱形漏斗装置。
“漏斗样的装置是气态污染物的采集头,主要对能见度进行监测。”王尚军还告诉记者说,钢管最上面的是采样头,下面的小装置叫切割器,功能类似“过滤网”,采集器下面有一个抽气泵,24小时不间断抽进空气,那些较大的颗粒因为惯性大,一头“撞”在涂了油的部件上而被截下,空气中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就被吸入采样头内。王尚军解释说,这和我们的呼吸道有些相似,大颗粒物被鼻腔、咽喉、气管截住了。
明年再建两个监测站
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加精细化管理环境,大庆明年还要在萨尔图区和让胡路区各建一个监测站,同时在每个监测站还要建一个城市摄影系统,以增大监控范围,让数据更加直观。王尚军表示,从往年的监测结果来看,大庆PM2.5平均值为44μg/M,仅略高于一级标准,远低于二级标准,处于优良范围内,这表明大庆空气质量良好。
“目前,大庆虽然有能力监测PM2.5数据,但按照国家要求,明年1月1日后,大庆才能向市民正式公布PM2.5数据。”王尚军说,到时候,市民通过查看数据就可以清楚知道大庆空气质量的好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