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31日讯 (记者 王忠岩 张锐)“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哈尔滨,这里简直太神奇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冰建筑!”来自俄罗斯的娜塔莉娅·贡洽洛娃指着冰建筑兴奋地说。
参赛选手雕刻组合冰作品。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参赛选手趴在球型雪雕作品上方对作品打磨。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电吹风也成了冰雕工具。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雕刻后清扫雪雕上的残雪。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俄罗斯参赛选手的自制雪雕工具。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队选手在作品前合影。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俄罗斯选手雕刻雪雕。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俄罗斯选手为组合冰作品做最后修正。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韩国参赛队员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参赛队员合影留念。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韩国选手雕塑雪雕。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韩国选手在其作品《苹果》前合影。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为了节省时间,俄罗斯冰雕参赛者在寒风中吃午餐。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新加坡、马来西亚联队的组合冰雕作品《大丰收》获第三届国际组合冰雕比赛一等奖。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新西兰参赛队员合影。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新西兰选手雕刻雪雕作品。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选手用铁铲雕刻雪雕。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娜塔莉娅跪在冰上小心翼翼地清理着雕刻下来的碎冰末,生怕碰坏刚雕好的作品。娜塔莉娅介绍说,在自己的家乡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也有很多冰雪资源,作为一名艺术专业教师,自己也常常会参加冰雕比赛,但来哈尔滨参赛还是头一次,尤其是比赛现场设在了冰雪大世界里,身处在这么多的冰建筑之中,特别地兴奋。

英国参赛选手用小筛铲雪。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在比赛现场,俄罗斯选手伊琳娜·扎斯拉夫斯卡娅和队友仔细地打磨着参赛作品。她介绍说,这个作品名为《友谊之火》,雕刻的是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火炬设计灵感来源的那只鸟。

英国大学生在哈尔滨雕塑雪雕。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相比起俄罗斯选手的轻车熟路,其他国家的参赛选手多多少少会遇到些困难。来自新西兰的丽莎·威尔士说,在新西兰还是夏天的时候,我们来到了位于北半球的哈尔滨,这里比新西兰的冬天冷得多,穿的衣服很厚实也很笨重,在雕刻的时候特别不方便。
英国“女汉子”自己抬雪雕用的铁架子。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已完成作品《苹果的诱惑》的韩国女孩方小丽告诉记者,哈尔滨的雪质很硬,与韩国的不一样,很适合雪雕制作。
“为了参赛,这次特意提前几天来到哈尔滨,就是想更多的了解哈尔滨的冰雪艺术文化。”来自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英国队选手告诉记者。
组合冰参赛者雕刻组合冰。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据了解,每年12月末到次年1月初,哈尔滨都会举办大型的国际冰雕、雪雕比赛,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前来享受冰雪乐趣。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哈尔滨的国际冰雕赛事已成功地举办了27届了,国际雪雕比赛也举办了19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