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北安市16岁女孩赵天怡无家可归 16个爸妈成了她最亲的人
2014-01-09 13:53:31 来源:生活报  作者:孙凝 徐楠 孙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1月9日讯 北安市16岁女孩赵天怡,从未见过生父,经常被患精神病的母亲打得鼻青脸肿,在寒冷的冬季无家可归;饿着肚子的她,看到同学扔在地上的苹果核赶紧捡起来塞进嘴里……16个年龄在30多岁到50多岁的好心人组成的“爱心爸妈团”“撬”开了女孩的家门,将她从家里“偷”出来,“藏”在了托管班里。天怡母亲去世后,16个“爸妈”成了天怡最亲的人。

  《16岁女孩和她的16个“爸妈”》温情故事连载之二

  小天怡:感谢16个“爸妈”

  有的见过,有的没见过,但自从有了16个“爸妈”,赵天怡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安稳起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都有人给送来了……14岁时,第一次出了趟远门,知道了卫生间的门怎么锁,15岁时,赵天怡第一次过了生日。就这样,16个“爸妈”竭尽所能用爱追赶小天怡被偷走的时光。

李桂平辅导赵天怡功课

  用幸福追赶被时光偷走的那几年

  16个“爸妈”同爱一个娃

  有一种幸福叫“被爱”

  16个“爸妈”同爱一个娃

  “爸爸妈妈”说: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团队的力量无限大。只要你有爱心,任何人都可以做公益。”

  赵天怡(中)和部分“爸爸妈妈”的合影,下排左二为解福先。

  天怡说:

  “我觉得自己可怜,但同时又是最幸运的,因为我遇到了那么多的好心人,我会永远感谢我的16个‘爸妈’们……”


 

  “这个世界上谁对你最好啊?”记者问。

  “解爸爸、李妈妈、历书记……还有的我都叫不上名了。”天怡说。

  解福先告诉记者,这些年,固定资助小天怡的是16个人,而实际上,帮助她的远远不止这些人,他们少则捐助几十元,多则上千元,不少志愿者们捐了钱还给孩子买衣服、买文具、买零食。

  他们有的在企事业单位工作,有的常年打工维持生计,有的自己生活并不富裕,有的从未露过面,但是每个月资助的钱却会按时送过来,他们甚至不需要别人记住他们的名字。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队长解福先常说的一句话,他在一家建筑公司做资料员,用当地人的话就是“在工地打零工的”。谈及做志愿者、做公益,解福先告诉记者,“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团队的力量无限大。”

  在资助赵天怡的队伍中,志愿者尚丽红的母亲患严重的类风湿常年瘫痪在床,她每天靠替牙签厂挑牙签赚钱,而一天的工钱只有四块钱。尚丽红说:“只要你有爱心,任何人都可以做公益。”

  N个“第一次”生活大爆发

  有一种幸福叫“经历”

  N个“第一次”生活大爆发

  “爸爸妈妈”说:

  “一想到孩子有什么没吃过的零食和水果,没去过的饭店,我们就领着天怡去尝尝,大家不知不觉中建立了默契——要把天怡失去的那段幸福时光统统补回来。”

  天怡说:

  “有时我觉得不真实,自己竟会这么幸运遇到那么多好心人。”

  第一次接触电脑,第一次见到饭店桌子上的转盘,第一次吃芒果,第一次用电视遥控器,第一次旅行……

  对于普通孩子而言,他们的每一个“第一次”都是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发生的,而对于赵天怡来说,她所经历的“第一次”因为“迟到”太久,而显得格外珍贵。

  “这个叫‘搜狗输入法’,用拼音打字。你看‘解爸爸’打一遍你就会了。”解福先的福惠公益团队工作室里有两台电脑,为了让赵天怡练习打字、学会上网,其中的一台变成了赵天怡的“专属”电脑。

  2012年8月,解福先和团员们带她去了五大连池,这是小天怡第一次出远门,她高兴得合不拢嘴。

  “我还没过过生日……”赵天怡不经意的一句话,让志愿者们记住了。2013年5月28日,一大家子人聚到饭店的包间里,赵天怡一进门,一下子就被桌子上的大蛋糕吸引了,“解爸爸”给天怡戴上了生日帽,告诉赵天怡吹蜡烛之前要许个愿望。


 

  看着赵天怡脸上的笑容,那一晚,解福先喝醉了。

  用爱敲开那扇

  关了很久的心灵之门

  “爸爸”用志愿行动教会她感恩

  有一种爱是深沉的

  “爸爸”用志愿行动教会她感恩

  “爸爸”说:

  “我常常领天怡到养老院参加志愿活动,告诉她,有很多人帮助你,给你爱,你也应该有更多的爱给其他的人。”

  天怡说:

  “我从没见过爸爸,‘解爸爸’就是我的爸爸,他教会了我很多、很多……”

  对于赵天怡的爱,解福先总是在想,有吃、有穿、有安定的住所,有稳定的生活并不足以让赵天怡健康、快乐的生活,他更多考虑的是一个孩子的心灵成长。

  每次福惠公益团队去敬老院、社区做公益活动,解福先都会将赵天怡带在身边,教赵天怡包饺子,给养老院的孤寡老人吃。解福先想到,特殊的家庭情况对孩子的影响更多的还是来自精神层面的缺失。真正帮助一个孩子,不仅仅是给她一个温暖的生存环境,而是尽可能培养孩子的自立、感恩的思想,他想重塑孩子的精神家园。

  “做公益活动不应仅仅是物质,而且还要给予需要者以心灵的慰藉。”他想告诉赵天怡,有很多人帮助你,给你爱,你也应该有更多的爱给其他的人。

  赵天怡(中)在敬老院包饺子(由北安市福惠公益团队提供)

  “妈妈”让她有了温暖的依靠

  有一种爱是细腻的

  “妈妈”让她有了温暖的依靠

  “妈妈”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有很多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尤其是女孩,我都以‘妈妈’的视觉小心留意着。”

  天怡说:

  “想起‘妈妈’对我这么好,我有时候都觉得像做梦一般!”

  除了“解爸爸”,赵天怡还有一位“李妈妈”。

  李桂平今年43岁,是一位19岁孩子的母亲,对于这个意外得来的女儿格外偏爱。只要周末有时间,她就把孩子带回家住,给孩子洗衣服、洗澡、辅导功课,李桂平承担了一个母亲该做的所有事情,尽全力去弥补赵天怡缺失的那段家庭温暖。

  “很多孩子常吃的零食、水果,对于赵天怡来说都是陌生的,她不认识金针菇,黄瓜削了皮她就不认识了。不知道火锅、砂锅是什么,不知道饭店水龙头怎么用,进卫生间不会锁门……”李桂平告诉记者,孩子从小就跟着母亲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她的思维要比同龄的孩子更单纯、幼稚一些,而很多常识性的东西她都不了解,对什么都好奇,李桂平都会手把手教她。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幼年成长教育中的缺失,几乎每一项生活技能对于赵天怡来说都是从头学起。而李桂平变成了赵天怡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

  说到现在的赵天怡,李桂平觉得很欣慰:“天怡特别懂事,现在每次我给她洗衣服,她都会跑到我身边吵着要自己洗。我们带她去饭店吃完饭,她还不忘将好吃的饭菜打包,说拿回托管班和同学一起吃。” 

 

责任编辑: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