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报1月10日讯 雾是天灾,霾是人祸,PM2.5是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哈尔滨是全国公认的一月份最佳旅游地,可严重的雾霾,不仅大煞风景,而且严重影响了哈尔滨人的日常出行和身心健康……在哈市正在召开的“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在力挺本报《治霾神帖追踪》系列报道的同时,强烈呼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用切实可行的治霾措施,让蓝天永驻美丽的哈尔滨。
摸清源头对症下药
治霾不能靠刮风
人大代表张宇辉:治霾关乎城市发展
哈尔滨美在冰雪,美在欧陆风情,更因为豪爽好客的人而美。哈尔滨的一月,本应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欢乐时光,如今却成了“望窗外雾霾又起不见蓝天”的憋屈日子。同样,因为严重雾霾的出现,让哈尔滨在全国一直引以为傲的空气质量也成了市民心中的痛,治霾保蓝天俨然成为一件民生大事。
雾的出现,不受人控制,霾却是人为造成的恶果。仅就冬季来说,哈尔滨的空气污染,从全国范围看,也频频登上空气质量最差的榜单,这不仅让哈尔滨的城市宜居无法自圆其说,而且还会产生多米诺效应,让本地的城市精英开始选择离开,也让一些外来客商望而却步,可以说,治霾不仅关乎民生,也关乎城市的未来发展,哈尔滨已经到了必须下大气力治霾保蓝天的时候了。
人大代表陈利铭:分析污染源对症下药
遇到问题,要先找原因,接着想对策,然后再对症下药。目前,哈市环保局正在做源解析工作,希望在找到原因后开出一剂猛药,让哈尔滨的空气质量能在短时间内明显好转,尤其是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冬季。
日前,北京的大气污染源解析结果已经出笼,北京PM2.5的六大来源中,燃煤、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占到近七成,汽车尾气、工地施工等只占很小的比例。哈尔滨的污染源成分虽然还在分析,可有目共睹的是,采暖燃煤绝对是污染大户,通过小锅炉改大锅炉的确是解决之道,但问题是大锅炉的污染也应该纳入治理范围。必须认识到,大气污染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治理方式,长期坚持,一步步推进,政府要下决心改变“治霾靠刮风”的历史。
政协委员李万春:严控污染企业
2013年,称其为雾霾年也不为过。有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有100多个城市遭遇了空气重度污染,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13地市还创下雾霾天数的“历史纪录”。目前,按照国家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都在制定《清洁空气计划》。比如,北京提出了84项重点任务,包括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等;河北也开始压缩炼铁和炼钢产能;上海会同江苏、浙江正筹建“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辽宁对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开出了“雾霾罚单”……
客观地讲,哈尔滨的严重雾霾天,大多在冬季集中出现,而春、夏、秋三季空气质量相对较好。这一点说明,哈尔滨的雾霾罪魁非燃煤莫属。这就要求人大和政府部门在立法时,对污染企业的准入门槛要高,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处罚要上不封顶,政府在执行法规时,对限期治理不到位的企业要有退出机制。
政协委员许鹏:加速棚户改造
从哈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通报看,目前,在哈尔滨城区内,尚有222片棚户区。这些棚户区,大多采用自采暖,燃料主要烧原煤。居家过日子,都会选择少花钱,因此,大多数棚户区居民均在使用蒙煤。蒙煤因其燃烧值低,而产生了比其他煤更多的污染,其中,污染物不仅有PM2.5,还有大量硫化物,甚至有对人体危害非常大的致癌物二恶英。因此建议,政府加速棚户改造力度,进而消灭这些一家一户的原煤散烧污染源。
从这个意义上讲,加速棚户改造,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是有利于城市综合治霾的重要一环,建议政府能从二环内现存的棚户区改造做起,争取在短时间内消灭这些主城区的棚户区,进而消灭众多的燃煤污染源。
市民乘车又快又省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政协委员金红梅:公交客容量再大点
大约在20年前,哈尔滨的公交车很大,虽然车况和舒适度不能和现在的公交车比,可因为车大,乘客人数多,使得坐公交车出行很方便。
近些年,随着人口的增加,公交车的新线路和新车辆也在频繁上路。但和以前比,大多数公交车的客容量小了,等候时间过长了,尤其是冬季,客观上造成了哈尔滨市民出行不便,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私家车的泛滥。我的建议是,治霾的措施之一是市民都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因此,如果能让新购进的公交车再大点,使得市民坐公交更方便,也会让哈尔滨路上的私家车少一些,尾气排放自然也会少些,空气质量也会随之变好。
人大代表苑智慧:限行不是“一贴灵”
为了治理雾霾,很多城市都出台了应急预案。其中,重污染天将对机动车实行单双号限行成为一条措施,可因其影响到百姓生活而颇有争议。
目前,有一个共识是,汽车尾气、煤烟和工厂排放、工地扬尘是构成PM2.5的三大主要来源。但“限车”与“治霾”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呢?用限车来治霾却暴露出城市管理水平的低下,甚至有推卸城市管理责任之嫌。日前,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发布了一篇研究论文,称汽车尾气对北京PM2.5的贡献不足4%。由此可见,用限车的办法来治霾不过是画饼充饥而已,限行不是“治霾一贴灵”。
政协委员白云:提速哈市地铁建设
地铁一号线通车后,哈尔滨东西大直街的交通,尤其是西大直街和学府路的交通得到了很大缓解。而且地铁对城市环境的利好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建议,哈尔滨能加速把地铁二号线和三号线建成,不仅会便捷市民的出行,缓解路面交通压力,还能通过这一环保、准点的出行方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进而达到治理空气污染的目的。
不仅如此,三条地铁线路全部建成后,哈尔滨的居住格局也会发生变化,现有的棚户区居民可以安置到新区,主城区人口也可得以疏散到新区,解决老城区因人口密集、楼群密集而产生的热岛效应,让老城区的人为污染源也得以减少。
人大代表于长江:制定黄标车淘汰时间表
随着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的普及,人们已经了解到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而且与其他污染源相比较而言,尾气的污染不分季节和时间,成为哈尔滨全年的长期污染源。
近年来,淘汰黄标车一直与治理空气污染并提,并且哈市也通过了对黄标车限行,提高燃油标准等手段减少黄标车的污染物排放。我还了解到,目前冰城的黄标车多集中在营运类车,像城郊公交车、出租车、重型货车、超市班车等。目前,哈市交通管理局也正在拟定《哈尔滨市鼓励黄标车提前淘汰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想要治理黄标车还是要从车辆管理部门入手,为登记在案的黄标车做出淘汰时间表。并且,建议执法部门要到大街上执法,严格黄标车限行规定,一旦发现冒黑烟的车辆要立即查处,做到发现一辆,整治一辆。
哈市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治霾神帖”咋“落地”:
借他山之石攻冰城雾霾
要暖屋子也要好空气
供暖方式亟待升级
人大代表陈伟民:重启哈依煤气工程
一般而言,燃煤大锅炉污染空气的程度要比小锅炉大得多,随着城区小锅炉被大锅炉所取代,新的污染源同样面临着必须整治的问题。与此同时,冬季供暖,又是哈尔滨人生产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和民生大事,如何化解暖屋子和空气污染这对矛盾,是摆在城市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
对此,我建议,哈尔滨的城区供热体系,能不能像磨盘山供水那样,发挥一下哈依煤气工程的作用呢。近些年,哈尔滨开始使用了来自大庆的管道天然气,哈依煤气处在基本停用状态,我的建议是,重新启用哈依煤气设施,让设在依兰的哈依煤气工程变成哈尔滨的供暖热水工程,有了供暖热水后,通过管道输送到哈尔滨的千家万户,不仅能够解决供暖问题,还能解决居民热水的使用问题。生产规模大了,成本自然降低了,如果哈依煤气工程能够重新启用,势必会让哈尔滨城区内的供暖锅炉和大烟囱停用,城区没有供暖燃煤了,尘霾没了,治霾也自然水到渠成了。
政协委员栾健:推广城郊使用秸秆锅炉
看到生活报刊发的“治霾神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了解到,城郊94万人口生活和取暖采用的燃烧原煤和秸秆是哈尔滨雾霾的罪魁。
对于城郊的农民朋友,只有提供清洁的、好用的、便宜的可用能源才能被迅速推广和接受。因此,我建议,在城郊区域推广节能环保的秸秆锅炉。同时,还可将秸秆经过生物技术加工成环保燃料再进行燃烧。对于怕麻烦、图方便的农民朋友来说,这样的洁净技术推广要分三步,第一步是宣传;第二步是补贴;第三步是使用办法。这一洁净燃料技术最终被农民接受,还要具备购买便宜和使用方便两个要素。此外,在有条件区域,还可以村为单位,推广风能和太阳能技术。
政协委员吴秋明:电采暖居民享补贴
治霾的出路就是消灭污染源,基于这样的想法,哈尔滨的采暖和生活能源结构应该是多元的、可选择的,但方向必须是环保的、节能的。在煤炭相对便宜和好用的当下,如果采用其他替代能源的话,对市民而言就必须具备好用、省钱的特性。
我建议,哈尔滨在实行阶梯电价的同时,要加大对用电能源进行采暖和日常做饭的惠民力度。比如,如今电采暖,尤其是电热膜采暖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哈市再补贴特殊人群时,也对使用电热膜采暖的给予每平方米28元的货币化补贴,这就是在传递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得到照顾的政策信号,建议将这一惠民补贴扩面,惠及到哈尔滨每户采用电采暖的家庭。
政协委员姜占东:用天然气替代煤供暖
哈尔滨要逐步摆脱大量使用煤炭来供暖的能源结构,是治霾必须迈出的一步。同时,还要加大力度,对现有的大型锅炉和大烟囱做好除尘设备的更新,做到烟气排放达标。
从长远看,哈尔滨要逐步摆脱煤炭,且越早摆脱受益越多。哈尔滨应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比如电、风、太阳能来供暖的同时,要利用毗邻大庆油田优势,用天然气逐步取代煤炭供暖。去年8月,和哈尔滨纬度相近的乌鲁木齐已经开始使用天然气供暖。用天然气供暖,不仅减少了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而且一次性彻底解决了电厂堆煤、炉渣扬尘对环境的影响。建议哈尔滨在长期的能源结构调整中把天然气纳入视野,并分步改造。
国外治霾各有神通
借“他山之石”让蓝天再现
人大代表王俊迪:学习国外高招
雾霾不是地产品,国外发达国家也曾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环境污染的问题。比如,在上世纪50年代初,伦敦就曾因雾霾发生过人口死亡的事件。如今,国人在出国旅游时,无不对国外的空气质量赞不绝口。
如今,我们在治理雾霾时,也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的好做法。比如,意大利米兰市对污染最严重的汽车会征税,在每周一到周五的7时至19时,污染严重的汽车必须缴纳2至10欧元税费才能进入市区。罗马也实行了“绿色周日”活动,只有电动汽车等环保车才能上街行驶。德国的很多城市采取了“环保贴”措施,即根据汽车的可吸入颗粒物排放情况,在车玻璃贴上不同颜色的“环保贴”,同时把城区分成4个不同区域,竖起标牌标明贴有何种颜色“环保贴”的车辆可以通行,违规者将被罚款40欧元。美国曾因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美国采取区域环境管理框架,打破州的界限,进行统一管理。环保机构有权进行立法、执法、处罚,并通过强制执行手段和监控、技术改进等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开展工作。伦敦曾被称为“雾都”,1956年,英国颁布了《空气法案》,减少了煤炭用量,多年的连续治理,使得今日的伦敦,大雾天气已经不到10天。
政协委员蔺绍勇:城区发展别“摊大饼”
从国外成功治理雾霾的经验来看,一个中心城市加多个卫星小城市的城市规划格局也值得哈尔滨效仿,切不可学习国内一些城市“摊大饼”式规划发展的模式。相比“摊大饼”式的城市格局,一个中心城市加小城市的发展布局可以避免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
如今的哈尔滨,群力新区和哈西新区已经渐渐与城市连成片,但还相对独立,因为何家沟的天然分割和道路的人为分割,让新区与老城之间有了分隔。这样的分隔非常必要,因为,我们知道,当全国100多个城市发生严重雾霾时,一些小城市却很少发生雾霾,这是因为污染源相对较小,该区域的空气污染承载能力足以净化产生的小污染,因此,小城市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因此,建议哈尔滨,在城市格局发展时,要发展拉开距离的“组团”式,而不是“摊大饼”式。
人大代表于海瀛:治霾要打“绿化牌”
城市绿化是国外治理污染的重要措施。比如伦敦、巴黎、东京等特大城市,都有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的规定。再比如,东京曾在10年前,通过立法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并禁止柴油发动机汽车驶入该市,该市的所有出租车使用的也都是天然气。
城市绿化是建设绿色城市和生态型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哈尔滨因缺乏科学而长远的整体绿化规划,导致道路建设、房地产开发等常常挤占绿地,侵占了许多花草树木和公园绿地。近年来,许多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但是在改造过程中,重点是保证道路和交通建设,致使普遍存在“树让路”现象,使得哈尔滨主城区绿化存在无处可绿的尴尬。要知道,大型乔木的树叶不仅可以吸附灰尘,抑制扬尘,而且对城市是否适宜人居和对外招商均意义重大。美丽的哈尔滨,不能建成钢筋水泥丛林,应该充满了绿色的生命。树木还能增加空气湿度,改善空气质量,因此,建议城区多种树,多种高大的乔木。
政协委员陈禹蒙:开启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经历过去年10月那场超级雾霾的冰城人都特别有感触:在一片灰茫茫的雾霾中,学生停课、交通瘫痪……人们的生活彻底被打乱、城市几近在瘫痪的边缘。如今, “治霾”已经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也是每个哈尔滨人应为之努力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仅让人认识到环境优良的重要,也有一份对自然的敬畏在里面。
治霾是一次改变生活方式,拥抱新生活的契机。我建议,从我做起,在出行方面,近距离选择步行,中距离选择骑行,远距离选择公交或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有车的,每人每周少开一天,也是在为治霾出力。开车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减少车辆怠速而增加的污染排放,也是在治霾。在日常生活中,购买一些简装商品,少用一次性制品。使用节能电器,电器使用后及时关闭电源,也是在治霾。在工作中,纸张双面使用,使用电子贺卡、多使用电子邮件……再比如,六层以下,尽量走楼梯,在公共场所或办公区域不吸烟,也是在治霾。农历春节就要到了,在此,倡议哈尔滨市民过个绿色春节,不燃放烟花爆竹,不烧纸祭奠故人……从点滴做起,让蓝天永驻美丽的哈尔滨。